“鎮遠”這個名字的意思是“遠離城鎮”,在軍事戰略上有著特殊的意義。對於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北京或者南京來說,雲南貴州都太偏遠了,都是所謂的“沈睡之地”。在“內”與“邊”的臨界點上,修建軍事城堡確實可以威脅到鎮遠這個遙遠的地方,這就使得鎮遠在歷史上占據了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鎮遠作為“水陸碼頭”,處於雲貴驛道和沅江水道的交匯處。溯江而上的船只在鎮遠出發,古驛道上的“百代路人”在這裏登船,在舞陽河順長江而下,過洞庭,奔長江到東南沿海。冉車輻輳,商賈雲集,致使鎮遠成為“西南大都會”
人流帶來各種文化,在鎮遠形成壹個旋轉的漩渦。漢文化和西南民族文化在這裏接觸、碰撞、交融,中原、江南、江西、湖北、巴蜀、福建、廣東等各種地域文化以盆景的方式遷入鎮遠。傳教士紛至沓來,禪師、學者、遊歷道士、道士都在鎮遠建寺,迎娶各種“聖山”。
歷史巨變,古城突然被冷落。隨著湘黔鐵路的開通,水運也因攔河大壩的修建而中斷,鎮遠不再是物資集散地和運輸中轉站。雖然地位變了,但昔日的輝煌依然散發著耀眼的光彩。歷史給鎮遠留下了壹車厚重的文化遺產,保存了壹座歷史文化大觀園。
在壹個只有3.1平方公裏的小縣城裏,有160處名勝古跡,除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還有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多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四洞、大皇宮、八亭、八廟、八廟、九廟,還有衛城墻、府城城墻、十二碼頭、八會館、曲徑通幽的古巷。1983國家文物局副局長沈竹壹行參觀鎮遠,驚訝地說:“像鎮遠這樣留下大量文物的城鎮不多了。”
歷史又壹次擡高了鎮遠。65438至0986年,全國著名專家、著名考古學家單士元經過認真考察評估,認為完全有資格申報為歷史文化名城。國務院批準了這個建議,列入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在全國2000多個縣市中,鎮遠有幸成為99個歷史文化名城之壹,再現歷史風貌。不僅如此,鎮遠三大名牌、三大國寶,歷史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舞陽河匯聚壹堂,堪稱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的完美結合,散發異彩。
緬甸人騎大象過橋。
在朱升橋上的魁星閣前,曾經有壹個帶柱子的懸屏,上面刻著“劈開重郵路,緬甸人騎著大象過橋”這句話。這幅對聯不是詩人憑空臆想,而是鎮遠驛道溝通滇、黔、緬、東南亞的照片。壹百年過去了,驛道已經被公路和鐵路取代,緬甸使者不再路過小鎮。所以,今天的遊客很難想象昔日橋上車流和大象緩緩移動的場景,當然也回憶不起這段輝煌的歷史。
作者帶著問題四處尋找,試圖找到壹些線索。文管所所長說,他住在壹戶普通人家,發現壹塊基石,光滑、平整、方正,刻著壹頭大象的浮雕。貴州從來沒有出過大象。為什麽當地人對它的印象這麽深,為什麽要把它刻在柱子的地基上作為房子的裝飾?普通人尚且如此,大家庭更是心知肚明。人們對大象的青睞不是沒有原因的。在古代,緬甸的貢品經常騎著大象從遠離城鎮的地方運來。因為是來自國外的陌生事物,人們跟著大象觀看,自然會特別關註,產生極大的興趣,凝聚在建築上。
緬甸貢象延續了數百年。蒙古人建立了元朝,金戈馬鐵馳騁天下,跨過雲南,分三路入侵緬甸。緬甸土司封好,定期送去朝貢。緬甸出產大象但中原沒有大象,自然要制作珍貴的大象作為貢品。從緬甸到大都(今北京)路途遙遠,慢慢騎大象也要幾個月。
還有壹個精彩的傳說穿插在這裏。壹個東南亞來的朝貢使者,帶著壹只白天鵝,受驚飛在路上。信使很匆忙。他伸出手,只抓到壹根鵝毛。他很抱歉,但又無能為力。到了北京,我不得不獻上鵝毛,解釋我失去天鵝的原因。皇帝也賞賜他,說是“千裏送鵝毛,禮輕仁重”。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緬甸被明朝吞並,設立緬甸軍民宣傳慰安所,隸屬雲南省管轄。從此以後,貢品層出不窮。由於緬甸使臣經常進京朝貢,接待事務繁忙,朝廷在“思儀閣”設立了“緬甸閣”。
在《史明錄》中,有許多緬甸進貢北京的記載。比如陸川平綿宣威,洪武時期就有過幾次進貢。貢品是大象和犀牛。因途經貴州,與四州宣威使田大牙入京。泗州在今岑鞏,與鎮遠相鄰。肯定是在鎮遠相遇,壹起走過。
林則徐是鴉片戰爭後的雲貴總督。在他的日記中記載著嘉慶二十四年(1819)五月底至六月初,有幾批緬甸使臣經過鎮遠。
向大象進貢的事情壹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清光緒元年(1875),緬甸使臣托吉門、臘門殿蘇等人帶大象進京進貢。路過貴陽時,全城轟動,觀眾堵得慌。老東門搭起象棚,市民扶老帶幼觀看。
初春和次年2月,支耶托吉門等人從北京返回緬甸,於2月13日從湖南黃州進入貴州玉屏縣。巡撫得知後,立即通知泗州(今岑鞏)、鎮遠、都勻、平嶽(今福泉)等州縣,務必派官員在交界處接送。在三月的第二天到達省會貴陽,總督很快向皇帝報告了這件事。
中緬深情厚誼,深入人心。“緬甸人騎大象過橋”的故事是中緬友好交往的佳話,至今深入鎮遠人民的心中。緬甸人民也對鎮遠念念不忘。近年來,緬甸僧人請鎮遠來了壹尊玉佛,供奉在中原洞大佛殿。這尊玉佛是在緬甸克欽邦雕刻的。高2.2米,重約3噸。
其實路過鎮遠的不止緬甸人,還有印度人、泰國人、老撾人,但“緬甸人騎大象”的印象特別鮮明。據說在1955年,印度總理尼赫魯在萬隆會議上突然問周恩來總理關於青龍洞的問題。他怎麽知道鎮遠有個青龍洞?原來他的祖先來中國時經常路過鎮遠,對青龍洞的景色和建築很著迷,回國後經常給人講。尼赫魯見到周總理,馬上想到鎮遠的青龍洞。
《緬甸騎象過橋》這首詩包含了許多重要的史實:民族團結、雲貴開發、邊防鞏固、中外文化交流等等。這壹切都是建立在郵路開通,郵路暢通的基礎上的。這條橫貫東西、橫跨雲貴高原的驛道實在重要,而處於佛教與水路交匯處的鎮遠更是重要。
元代,武功極盛,海納百川,疆域遼闊。為了“了解邊界情況,傳播宣傳命令”,使軍令、政論專家“達曉,消息必聞”,開辟了以大都為中心的全國性佛教。郵路是國家的重要生命線,關系到部隊派遣、行軍作戰、糧食運輸、信息獲取、宣傳號令、官方迎送、物資交流、商旅往來,具有軍事、交通、商業、郵政傳遞和接收等多重功能。
驛站有三種:陸路驛站、水路驛站、水路驛站。陸毅有牛、馬、驢和馬車,水怡有船,水怡有船、馬車、驢和馬。鎮遠是湘鄂滇黔路上壹個重要的水馬驛站,既有陸路驛站,也有水路驛站。
貫穿湖廣、雲南兩省的幹線,起於湖北江陵,經湖南嶽州(今嶽陽)、常德、桃源、郴州、園州、黃州(今新晃)進入貴州,再經平西(今玉屏)、鎮遠、偏橋(今施秉)、貴州(今貴陽)、普定(今安順)、普定。水路也是從江陵出發,過洞庭湖後逆流而上,經郴州、樸樹、千陽、園洲、黃州等20站至貴州平溪(今玉屏),再經清朗(今鎮遠清溪)至鎮遠。然後棄冉而走陸路,由陸路而行。明萬歷年間舞陽河諸葛洞開通後,船可直達舊州黃平。
從湖南經貴州到雲南的驛道,壹直是西南交通的大動脈。從明朝開始,就派重兵保護這條通往邊疆的生命線。沿途的驛站越來越多,交通也越來越繁忙。明朝萬歷七年(1579),貴州巡撫王績和巡撫馬承土上書朝廷,要求雲南補助貴州郵路所需費用。官方文獻告訴我們,雲南有2088匹馬和2073個丈夫,貴州有337匹馬和319個丈夫。兩相比較,雲南占七分,貴州只占三分。雲貴都以鎮遠為咽喉,控制了這個咽喉就控制了西南的命脈,說明真的可以“遠離城鎮”,這是雲貴的“鎖鑰”,是雲貴的“門戶”。歷史的腳步在驛道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清脆的馬蹄聲響徹雲貴高原。就是這條驛道,連接了內地和邊疆。元代設雲南省,明代設貴州省,清代歸雲貴總督管轄。
正是這條驛道,大量漢族移民湧入雲貴高原,給雲貴帶來了先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使西南開發進入新階段。正是這條驛道拓展了古代的“南方絲綢之路”,並與緬甸、印度和東南亞保持著友好關系。當然,歷史上很多戰役也與這條驛道密切相關。元朝大德四年(1300),元朝調集河南、江蘇、浙江、江西、湖廣等省的軍隊征服“八百媳婦”,激起了奢節和宋隆基的起義。明初出兵雲南,完成統壹大業。駐守貴州四年的明朝,東去湖南、廣西打仗,清軍也是經過這條驛道進入貴州、雲南。以後發生的事情,如變法維新、鹹通起義、太平軍入黔、辛亥革命、保國之戰、保法之戰、北伐戰爭、紅軍長征,都與這條郵路緊密相連,鎮遠古城壹壹記錄了這些歷史。
石屏鎮上的“太極圖”
歷代重視貞元,主要集中在軍事上。在兵家眼裏,鎮遠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控制驛道,起河上遊,連接荊楚與雄鎮,雲貴,可牽壹發而動全身。所以“欲通雲貴,必先守鎮遠”,“欲倚滇楚,必先占鎮遠”。乾隆年間,兵部侍郎、都察院副巡撫馮從緬甸戰事歸來,沿途視察山川情況。到了鎮遠,他深有感觸地說:“我走過許多‘勝利之地’,鎮遠的確是個大隘口。”他指出,這裏不僅是“雄偉的山川”,而且是“湖南的上遊,雲貴的通道”,可以算是“中國西南的大都市”。
鎮遠之神,先在山川。舞陽河從甕安、黃平、施秉滾滾而來,在崇山峻嶺間奔騰,接受眾多支流而形成巨流,過諸葛洞後進入鎮遠。從鎮沅向東北,順沅江而下,讓船直下洞庭湖,順長江而下,就是所謂的“南麂北鬥無錫煙水洞聽波”。舞陽河縱貫武陵山區,中下遊河谷深谷,兩岸懸崖峭壁,峰巒青天,“兩山立中,壹水流”,山環水繞,氣勢磅礴,雄偉險峻。深諳兵法的林則徐為之震驚。他寫道:“兩山夾溪河,秋煙割山腳下。”行人在山影裏,在溪水裏,卻不怕掉下去。“走進大山,感覺“山前有山”;擡頭望去,頓時覺得“昂首挺胸,卻見群山插入天際”;爬到山頂,有種“不敢望遠方”的感覺。“邪”字如此形象,表達了“身未倒”的心境,使他“醒山呼天”。
舞陽河來到鎮遠,拐了個S形彎。站在石屏山頂,只見“江水蜿蜒,山石成行,白崖歇東,青峰立西”。有人被這磅礴的氣勢所震撼,驚嘆道:“雲海疊頂,滄海獨孤。”壹條老路爬上山說鎮遠“右看雲南南端,左看楚國北端;山色無邊,炊煙裊裊。"老人擡頭看那座山時,驚呼那是壹幅《太極圖》。如果在S形河灣上建兩座城,那就是“日月坤,陰陽合輝”。軍事家非常重視“地理位置”,認為在這個“平山為城,海為池”的地方建城,既有利於江海,又有險山,於是在舞陽河兩岸建城。貞元衛城先建在南岸,後貞元府城建在北岸。那只是“太極圖”上象征“陰陽”的兩點。從此,鎮遠成為西南通道上的軍事重鎮。
鎮遠城的修建,與朱元璋的大才有關。他坐在南京,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明朝建立後,雲南仍被王占領,並被元朝封為國君。他以“地險路遠”為由拒絕投降。朱元璋七次派人請示,都被拒絕了。國家局勢穩定後,他們決定武力征服雲南。
明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初壹日,朱元璋在奉天門召見南將軍柯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雨、右副將軍西平侯穆盈,並告訴他們:要奪取雲南,“要知其山川水情”,大軍取湖廣路,分重點,然後進占曲靖。三十萬大軍從湖廣而來。先占領鎮遠、偏橋,後奪取普定、普安,封鎖雲南出口,逼王決戰曲靖。在壹戰中,梁把打得落花流水,不到三個月就拿下了滇。
雲南平定後,朱元璋認為為了鞏固雲南邊防,必須先控制貴州,於是在驛道沿線設置了衛生站。循序漸進,確保道路暢通。明朝洪武二十壹年(1388),朱元璋下令建立鎮遠衛,與平西衛、清朗衛、偏橋衛形成壹隅,控制這壹戰略要地。衛城建在五老山腳下,北面靠近舞陽河。城墻周長約3公裏,城墻高4.3米,寬2.5米,可以在城墻上射箭。城墻外緣有1872垛和9座堡壘。有東、西、南、上北、下北五個城門,沒有兩個水門。城門上的戰鬥塔高聳入雲,黃成菩薩坐在城裏保佑它。山溪易起易落,雖然舞陽河平時流的很慢,很平緩,很安靜,但汛期洪峰來了,瞬間就會波濤洶湧,湧入城市,造成洪水沖走房屋、牛馬、獵雞。為了防止洪水,在上北門上方靠近城墻的地方修建了壹段長約100米的擋土墻。在西門和上北門外,修築了三道弧形的“護城堤”。
衛城陡峭,城墻起伏。按地形分為八塊,取名“八塊城”。分別是:朝陽市、鐵山市、永安市、定西市、壽興山東邊市、壽興山西邊市、平山市、五老峰市。鎮遠衛駐紮有五六千官兵,許多江南軍屬在此定居繁衍子孫。當時實行“寓兵於農”的政策,戍邊守邊,於是以百戶為單位修建了125個碉堡,呈四周排列,猶如星辰拱月。沿舞陽河順流而下約45公裏,清朗衛城5建於明代,位於鎮遠縣。沿舞陽河而上40多公裏,有壹座偏橋衛城,就是今天的施秉縣。三城遙相呼應,甚至撐起了軍事重鎮鎮遠。
明朝永樂十壹年(1413),撤銷泗州、思南兩個宣傳部,並在此基礎上設立貴州布政司,宣布設立貴州省。鎮遠府是原八府之壹。衙門建在海陽河北岸,沒有戰場。明朝年間,苗人來攻,知府程節在穆家灣壹帶築城,萬歷年間不斷修塔。府城城墻坐落在石屏山上,北跨數座山頭,東起名為“白米倒鬥”的崖頂,沿山勢連綿起伏,直至石屏山西段的惠陽河。城墻長約400米,高約5米,寬2.8米,有76座城垛和1座炮臺。府城有三門,東有鐵山門,南有永安門,西有丁鑫門,南有“淝水池”。城外有許多關口。東有東關、鐵三關、石門關,西有西關、文德關、雁門關,北有北津關。固若金湯,易守難攻,氣勢不亞於萬裏長城。它是“南長城”的壹段,被譽為“江南塞外長城”。
而理想城市現在已經消失了,就是鎮遠縣。縣城是明萬歷十九年(1591)知縣鄒瑞祥所建,城址在海陽河南岸。是壹座土城,城墻長約550米,高2.5米,寬1.3米。但到了清朝康熙年間,縣衙遷至北岸,隨官府和土城逐漸拆除,並在那裏修建了壹座校宮。
衛城、府城、郡形成壹個“品”字,猶如三足鼎立。縣城現在沒了,但衛城城墻依然忠於職守,保衛著洶湧澎湃的河水。而雄偉的“南仁城”只是斷垣殘壁。夕陽西下,秋風習習。面對這茫茫山海,默默訴說著戰爭的歷史滄桑。
苗疆的“清明上河圖”
而密布戰爭陰雲的鎮遠,卻因為是“水陸大都會”,成為南疆的商業城市,而日益繁榮。正是:“不知道早晨還有鐘鼓。”隨著衛生所的建立,大量軍戶來到鎮遠,後來又遷到工匠和平民戶,人口日益密集。鎮遠位於沅江上遊,控制著驛道。從雲南到鎮遠有20多站,貨物都是馬馱。過了鎮遠,就改道水路了。從鎮遠到常德、嶽陽,都有船只來往。“大的叫陳川,能容納20多人。”“小的叫泥鰍,能容納三四個人。”如果逆水行舟,船會在鎮遠靠岸,走雲南的路。聰明的商人有壹種特殊的敏銳。看到鎮遠是個富庶的地方,他們可以把內地的各種物資轉運到邊境地區,還可以把雲貴土特產運到“峽江”,於是成群結隊,聚集在鎮遠。來自雲南的貨物,如銅和錫,大多分布在這裏。雲南銅運到鎮遠,價格可以比產地高出兩三倍,很賺錢,所以生意興隆。從“峽江”運來的糧、米、布、雜貨也可以在這裏買賣,還可以獲得車厚的利潤。軍事交流和商人聚集,使鎮遠成為“船車廝殺、貨物聚集”的大都市。
水路繁忙,百戰不殆,所以兩岸建了很多碼頭。碼頭是水陸交通的連接點,是鎮遠城市的壹大標誌。表明這座古城曾經是壹個具有軍事和貿易雙重功能的交通樞紐。衛城有五個碼頭,分別是:衛城大碼頭、濟陽寺碼頭、上北門碼頭、楊柳灣碼頭、老西門碼頭。府城是壹個繁華的商業區,有大河關碼頭、府城碼頭、玉門碼頭、城隍廟碼頭。中子口碼頭、米碼頭、天後宮碼頭。
碼頭有自己的功能。衛城的碼頭最初主要用於軍事目的,但其中壹部分後來被改作民用。例如,濟陽寺碼頭是漁船停靠的地方,除了裝卸貨物。“幾個漁翁晚歸,風吹遍蘆葦蕩”是當年漁業繁榮的寫照,“鎮遠十二景”之壹的“範艷漁翁唱”指的就是這個地方。漕運是鎮遠物資運輸的大頭,很早就有專門用於漕運的米碼頭。隨著商業活動的擴大,有些變成了鹽碼頭、瓷碼頭和布碼頭。府城碼頭和衛城碼頭隔河相望,既是船只的依靠之地,也是連接兩岸的渡口和橋梁。因為“永安通濟”的牌樓原來建在府城碼頭的街面,所以叫“永安渡口”。府城碼頭呈半圓形,分為四個平臺,從河邊踏上30級石階到達街上。衛城碼頭長12米,有26級石階。秋冬渡河時,人可以走在橋上,春夏漲水時,就要坐船來回擺渡。
這座橋橫跨70多米,是壹座由36只獨木舟連接而成的浮橋。獨木舟由楠木制成,由72根承重圓木連接而成,上面覆蓋著144根大圓木和180厚木板,人們可以安全過橋。到了汛期,這裏就變成了渡口。岸邊柳煙籠,夕陽西下,余暉中,“煙霞彌漫,柳伊壹”,景色宜人,令人沈醉,構成了“鎮江晚渡”大陸。正如詩中所雲:“江上煙凝,林中鳥歇飛;麗莎人亂說話,到了岸邊就安靜了。月中相約城堡,永安樓下;“月初半隱,行人夜歸。”沖子口碼頭位於鬧市區,也是靠泊船只和橋梁的碼頭。老西門碼頭,也是老西門碼頭,曾被用作杜東碼頭。楊柳灣碼頭因岸邊成蔭的柳樹而得名。這是壹個古老的渡口,壹個名叫張的老船夫在這裏渡過,所以它也被稱為“張”渡口。
玉門碼頭,位於府城興隆街南側,是鎮遠吞吐量較大的碼頭之壹。碼頭用青石建造,分五級臺階,共***33級。出口處有壹座重檐寶塔,豎寫“玉門碼頭”二字。“玉門三級浪,地下壹聲雷”既寓意客家美麗,又寓意生意興隆,財源滾滾。成龍廟經常有廟會,對面復興巷有很多商號。商業的繁榮促成了碼頭的繁榮。天後宮碼頭也是繁華之地,福建銀仁以此為基地做大生意,所以特別有氣勢。大河關碼頭是舞陽河中上遊的壹個水上檢查站。清代在此設厘金局收稅,可視為鎮遠的“海關”。
無數的碼頭逐漸把河岸變成了市場。外商無論是從江邊回來,還是從郵路回來,都經常在鎮遠停留,設高數轉賣,從中可以牟取暴利。他們走到壹起,定居在這裏,但他們經常聚集在壹起,作為老鄉,形成壹個城市。據明代《貴州圖冊》記載,鎮遠已形成沙灣城、郴州城、南京城、江西城、饒州城、普定城、廣州市場、東莞城。從街名可以知道,鎮遠聚集的南方人大多是“下江人”,郴州市壹般是湖南客,南京市是江浙壹帶的商幫,江西市和饒州市顯然是江西的老表親。普定就是今天的安順,因為它的地方是“雲南的咽喉,貴州的肚皮”,是雲貴貨物集散的中轉站。所以人們“只重貿易”,於是善於經商的安順人紛紛來到鎮遠從事貿易。
清代,鎮遠商業為“貴州省之最”。近代以來,國內物資運往國外的很多,外地的洋紗、洋布、洋貨也傳入,形成了布匹、鹽、雜貨、瓷器等行業。出口物資以雲貴土特產為主,以桐油、油菜籽、木油、茶葉、五倍子、牛皮、豬鬃為大宗。黔東桐油經鎮遠運往湖南洪江出口,稱為“洪油”。清末民初,鎮遠出現了五大商號:白松、長慶、益昌、謝赫、隆益盛。後來又出現了棉布、鹽、百貨、雜貨、旅館、飯店、肉店、釀酒等20多個行業,如火神廟柴火木炭市場、萬門碼頭雞鴨魚市場、三排壩第壹菜場、羅家壩米市場、北極宮第二菜場、石寶街豬羊牛市等。抗日戰爭時期,這裏有大小店鋪數百家,不僅有皖北、大眾、環球等中餐廳,還有“舊金山”西餐廳。街上日夜人山人海,民間諺語說:“鎮遠街人山人海,扛窯扛鍋的都砸了,但坦通油出不了城。”
外地商人在鎮遠組建了很多商幫,和老鄉建立會館。“老鄉不親”,會館把生活在外地的人聯系在壹起,形成了壹個“本地鏈”,他們經常在這裏聚會,互相照顧,有的還成了世交或姻親,久而久之形成了壹種交織的社會力量。會館的凝聚力不僅僅是為了“鄉愁”,更是為了經濟利益。同壹地區的商人經常交換住處,互相廝打,互相商量事情,聯手控制某項業務,與其他地區的商人競爭,謀求自己的發展。會館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的活躍表現,與物資交換和商幫的形成有很大關系。會館多的地方大多是外商聚集的地方。
小鎮鎮遠,從清朝開始就有很多會館。他們以南方幫派為基礎,崇拜壹些偶像來團結村民,在鎮遠從事商業活動。江西人最擅長做生意,主要是販賣瓷器,經營植物油。建成的會館叫“萬壽宮”。福建商人擅長長途販運,尤其擅長海上和內河航運。他們請來自己信奉的媽祖,在鎮遠修建了天後宮,也就是福建會館。湘鄂情商人經常聯手在鎮遠設立兩湖會館。因為荊楚江湖眾多,特別崇拜主管水利的大禹,所以兩湖會館就設在禹宮。在“天下老人壹家”的口號下,南粵、廣西人在鎮遠修建了兩廣會館。四川人熱愛李冰父子,他們建造了都江堰。所到之處,都修建川祖廟,並在其周圍修建四川會館。山西人辦銀行,陜西人辦典當行,* * *控制鎮遠金融,於是建起了秦晉會館。江浙商人多以賣布、百貨為主,在鎮遠合建江南會館。北方幾個省,克南也來鎮遠,但數量不多。後來聯合成立了冀魯豫會館。八會館是鎮遠商業繁榮的象征,也是鎮遠古城的壹大特色。
鎮遠工商業發達,工業形成了許多行會。從事染織的手工業工人,尊梅閣二仙為祖,建立了梅閣社。做廚師、開餐館飯店的人,尤其是崇拜王展、竈神、米公的人,成立了王展俱樂部。行醫賣藥的人特別崇拜藥王孫思邈,設立藥王會。木匠和泥水匠尊敬魯班,成立魯班會。釀酒和賣酒的人以李牧為父,成立了老君會。裁縫行會是軒轅會,屠夫行會是張傑會,理發師行會是螺祖會,等等。
鎮遠有很多船工和搬運工。他們大多結成幫派,不是“青幫”,就是“紅幫”。
舞陽河兩岸,商店、茶樓、酒樓林立,戲樓、宮殿林立,水船流動,不禁讓人想起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在那幅畫中,描繪了宋代東京城(今開封)街道的繁榮景象,把當地農業、工業、商業、醫生、僧侶和牧師、小官吏以及孩童時期的婦女的面貌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市場上有集市、散步、談話、飲酒、推車、騎馬和轎子...各種各樣的世界在畫面中栩栩如生。大街小巷裏,官邸、亭臺樓閣、寺廟、河塘,點出了壹幅北京的繁華景象。
誰也沒想到,在遠離首都的鎮遠邊城,在壹向被視為“異鄉”的苗疆,在貴州高原上,也有壹幕生動的“清明上河圖”。舞陽河上,港灣分岔,碼頭相對,船只穿梭。兩岸是壹排排用木柱支撐在水中的吊腳樓。這座吊腳樓的正面是拱廊式的。茶館、餐館和商店與塔樓和宮殿混雜在壹起。這個地方就是梵宮景色匯聚的青龍洞。街道上擠滿了人。商人站在櫃臺前和別人討價還價,買和賣。摘蔥賣菜,提高嗓門沿街叫賣。在酒館裏,妳可以猜拳擊的規則,然後喝醉。茶館裏,三三兩兩,人們聊過去,討論現在。黑粉色,各種人物,出現在舞臺上,絲竹聲,鑼鼓聲,南方口音,北方口音。壹個官員坐轎子過馬路,人們就低頭盯著他,想著這個官員是誰。突然,我聽到馬蹄聲,行人迅速閃向兩邊,壹群人呼嘯而過,太棒了。鬧市裏,書店的學生們聚在壹起,書聲震天,卻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寺廟周圍,香煙遍地,清晨鼓聲陣陣,不同凡響。夜幕降臨,萬燈籠罩鎮遠,將石屏山和五老山倒映在外界。壹泓春水,半江漁火,縷縷青煙,亭臺倒影,裝點出壹幅美妙的畫卷,這就是苗疆的“清明上河圖”。
“斜門斜道”古巷
離開了鬧市,走進了窄而深的巷子,走進了古城的心臟。普通遊客,在鎮沅河邊的街道上溜達壹會兒,就直奔青龍洞,或者登上遊船,欣賞舞陽河的風光。惠陽河的景色,四點鐘河水綠如藍,青龍洞,壹洞從海上來,真的壹定要去,不然會是壹輩子的遺憾。然而,遊覽古城,魅力是在古老的風格,最令人難忘。這是壹條穿越時空的隧道。走進弄堂,城市的喧囂頓時消融,仿佛感覺時光流轉,回到了50年前的鎮遠,100年前,300年前,600年前,重現了明清時期的生活場景,引出了許多古老的故事。
鎮遠的小巷和其他地方很不壹樣,在世界其他地方妳是看不到的。北京的胡同世界聞名。因為地勢平坦,又在皇帝腳下,所以必須規矩,方方正正,穩穩當當,就像棋盤壹樣。房子都是標準的四合院,不敢建高樓,顯示了皇權的整潔。蘇杭的弄堂也很有名,由許多江南小院組成,精致細膩,臨江的弄堂有通往江邊的石階,可以停船洗漱,盡顯“水鄉鄉村”的魅力。重慶的巷子多是山中蜿蜒,但因為人口密集,土地昂貴,房屋密集,大多是三四層,看起來像很多鴿子籠。幾百人擠在壹起,吵吵鬧鬧,經常看到窗外掛著衣服和嬰兒紙尿褲,就像各國國旗飄揚壹樣。
鎮遠的巷子裏是另壹番景象。它有北京胡同的靜謐,卻沒有刻板的規矩;江南有美麗的水鄉,有小巷,卻沒有平坦無坡的布局;有重慶“山巷子”的風格,卻沒有城市的喧鬧氛圍。鎮遠的巷子既有三者的優點,又有山野的獨特風味,大概是山高皇帝遠的緣故吧。它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鎮遠的古巷很精彩。除了古老,它還有很多特點。簡單來說,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