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來,“中國”壹詞最早見於中國第壹部官方史書《尚書》的“子材”篇。原文說:“皇帝出錢讓中國人民越過疆域給前王”,意思是“諸神把中國的人民和他們的土地托付給了周朝的前王”。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周公旦”,即“周公”,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西周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繼承王位時很年輕,是周公的攝政王。可以推斷,《尚書·子材》成書於西周第三王周成王時代,是我們所能找到的中國最早的歷史文獻,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可見“中國”壹詞至少在周朝就已正式使用。
此外,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三處提到“中國”。它們是:
1,《詩經·雅士·民勞》四次提到“中國”,具體是:
(1)“利中國,利四方”就是“利中國人民,安撫中國四方人民”。
(2)“利此中國,以為民之出類拔萃”,即“利中國之民,以遂其願”。
(3)“造福這個中國,使人可以發泄他們的憂慮”就是“造福中國人民,使人可以發泄他們的憂慮”。
(4)“利此中國,國必無害”,即“利中國之民,使國無殘暴之事”。
2.《詩經·大雅·桑柔》中有壹次提到“中國”,具體是:“哀中國,以多死”,意思是“哀中國,以多饑”。
3.《詩經·雅·蕩》中兩次提到中國,具體是:
(1)“請教殷商,女色浸華”,意思是“妳是殷商之君,在華作惡”。
(2)“浸淫中國,秦與鬼面”的意思是“妳激起了中國的公憤,連外國其他種族都受不了”。
這三首詩都寫於周朝,作者是周代的兩位重臣趙和芮博。他們建議王珍惜“中國”,並通過詩歌善待人民。《詩經》中的三首詩再次證明了中國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就被使用。
除了歷史文獻,在中國發現的五年鑄造的青銅酒器上的“何尊”銘文也提到了“中國”,但寫“中或”或“是早期寫“國”字的方法。碑文上寫著:“琪宇之居為中國,我為我民之君”,意思是“我(周武王)已占有中國,我已成為中國民之王”。青銅器“和尊”上的銘文“中國”,從考古學角度進壹步證實了“中國”在西周時期就已被使用。
據考證,在西周時期,中國是帝國與他國(即諸侯國)並存的政治格局。周成王在位時,采納了周公提出的建諸侯國方略,分封71國,承擔保衛京都的任務。這時的“中國”應該是指天子之國和所有分封國的整個邊界範圍。其中,天子之國是中國國王(即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各國的土地和人民名義上屬於“中國”,對天子之國除了軍隊的部署和“禮樂”之外,在其他方面都有自主權。
根據《尚書》和《詩經》中的記載分析,商代的周而復始也被稱為“中國”,但在商代的甲骨文獻詞中並未發現“中國”二字。據專家學者考證,商人並不稱國為“國”,而習慣稱之為“市”。當甲骨文被供奉給中國時,商朝稱自己的國家為“大邑商”,稱周邊國家為“華東”、“華南”、“華西”、“華北”。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商人們也稱他們的國家為“中國商人”。對此,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甲骨文學家胡厚宣曾說“商人稱為華商,這是後世對中國稱謂的由來”。
在《史記》、《詩經》、《論語》等文獻中,大多將商朝稱為“殷”、“大國殷”,而“殷”在中國古代第壹部字典《說文》的註釋中說,“引為大之殷,亦為公,亦為華”。在《史記》研究中,直接解釋為“殷,鐘也”。由此推演,“殷國”意為“中國”,間接說明商朝人也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只是用“招商局”、“大國殷”、“殷”來表達。周朝的“中國”可能也是從這種過渡中來的。商朝被推翻後,原名改為“中國”,“國”字可能是周朝正式使用的。
望采納!!!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