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黃原的《寶坻勸農》壹書是作者在擔任河北寶坻縣令時所作。全書共八篇,包括天氣、地理位置、田制、播種、耕作、灌溉、糞土、職業等。在“場系”中,寫的是礦場、區場、圍場、土場、沙田。均有附圖;《灌溉》包括水閘、水閘、池塘、池塘、翻車、翻水翻車、牽引車、木桶、架槽、水桶、高車12張圖紙,都提供了有價值的技術資料。《糞土》裏寫了踩糞、坑糞、蒸糞、釀糞、燜糞、煮糞的方法,都是根據北方制糞的特點總結出來的,因地制宜,相當實用。
清代祁玉造的《馬首農言》中,有十篇關於地形氣候、種植、農具、農鏟、巡檢、方言、糧病、糧價、水利、畜牧、備荒、祠祀、織布、雜言,記述了山西壽陽縣的農業生產技術,引用了當時人們的大量評論和經驗。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農產品日益商品化,經營地主日益增多。壹些企業主把自己的管理實踐總結成書,這也是農學上的壹個成就。這類著作首先是宣傳沈氏農書的。
《沈氏農書》是湖州人“連州沈氏”所撰,清初張履祥修訂,收錄於《楊遠先生全集》。全書分為五個部分:《月事》,是農民月令提綱,分為晴、雨、雜、備四眼;“田間運輸法”,側重水田耕作技術;《蠶事》講養蠶、栽桑、養六畜;“日用”是樓主的日常家訓“;”區田法”是指北方抗旱保墑的種植方法。農業講真話》《山居鎖眼》也是這樣的作品。
明清荒政的專門書籍也是農學的新成果之壹。例如,朱軾的《救災本草》記載了河南省414種救命植物,這是在上壹代138種中發現的。其余從各地植物園中采集,自行觀察其性狀、生長情況,記錄產地、名稱、形狀特征、味道、烹飪方法。特別是植物的根、莖、花、葉、果都有生動的插圖。被稱為中國科學植物作品的15世紀。
明代王磐的《野菜集》、周的《儒草編》、清代顧景行的《野菜贊》等都屬於這類作品。
明清時期出現大量治蝗的專門書籍也是農學的特點之壹。比如顧彥的《治蝗百科》、淩誌的《滅蝗八要》、李興福的《捕蝗滅蝗三要》等。《除草八要》分為八種除蝗方式:挖荒地、挖壕溝、出錢麥收、放紙袋、勤儉持家、愛護夫妻、負責定期查勘、加修省錢。這些專書是明清時期人們抗擊蝗蟲經驗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