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陽戲是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縣的地方傳統戲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張家界陽戲起源於清朝中葉,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屬於北路陽戲。唱法的特點是“金線吊葫蘆”的唱法,即演唱時真假聲結合,歌詞裏是真聲,拖腔拖調裏是假聲。
代表性劇目
張家界陽戲現有傳統劇種100余種,代表劇目有《桃花裝瘋》《白洛裙》《破山救母》《生死卡》等。新編古裝劇《桃花裝瘋》、絲弦劇《秋江》、儺願望劇《看花》並創作新劇《上爐·紅旗飄》。
主要學校
根據藝術風格的不同,陽西可分為北路和南路兩個藝術流派。歷史上路楠陽西流行於貴州的吉首、瀘西、鳳凰、麻陽、懷化、枝江、千陽、會同、新晃、漵浦和松桃、銅仁、玉屏、天柱、金平、黎平、北麓陽西,流行於沅陵、古丈、永順、大庸、桑植、龍山、北麓。
陽戲曾以縣命名,按縣市通俗名稱分陽戲、吉首陽戲、鳳凰陽戲、沅陵陽戲、懷化陽戲、黔陽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