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芝的分類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靈芝的認識比較簡單,在《山海經》中有很多關於靈芝的記載。隨著認識的深入,古人對當時發現的靈芝做了簡單的分類。
按顏色分類:《神農本草經》、《抱樸子》、《本草經註》等醫學書籍按顏色主要分為“六支”,即青支、知止、黃之、白質、黑支、紫支。並生動地描述了它們。葛洪說:“紅人如珊瑚,白衣如脂切,黑人如漆,綠人如玉羽,黃人如紫金,皆明麗洞見,如堅冰。”
劉智的出現無疑是古人對知止認識的發展。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對“六誌”的理解是壹個群體概念,每個都代表壹個群體。古人所謂的“靈芝”,在今天的真菌分類中,壹定不能和靈芝混為壹談。指靈芝及相關種,有的還包括多孔菌目、傘菌屬的其他真菌,特別是道教典籍中的。今天,我們很難用現代真菌分類學對古代各個綱的代表種給出準確的拉丁名稱。
按功效分類:這其實是對六枝不同功能的分類介紹。明代李時珍將“六枝”按性味和藥用功能分類。在《本草綱目》中,他繼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批判了有關靈芝的神話傳說,對靈芝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在書中記載並列舉了青芝、知止、白質、黃之、黑芝、紫芝六種靈芝的藥性,並指出:“靈芝種類繁多,亦有花。本草只用六枝之口號,但其種不可少。”書中記載了靈芝等30多種真菌,他的研究和總結為後人研究靈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前的《唐鑫修本草》(659)被認為是中國古代記載“六枝”真菌的重要藥典,對其藥用也有詳細說明。
按肌理分類:葛洪按肌理將制分為五種,即石制、牧之、肉制、鈞制、曹制,並畫了五種制的草圖。仙藥《抱樸子》中,靈芝被分作“五指”,對其生態習性、收藏及藥用價值都有詳細記載。其文化日:“芝有五種,史芝、牧之、曹芝、肉芝、菇芝,各有數百種。”
根據形態圖鑒別:這也是古人認識和鑒別靈芝的壹種方式。很多醫生在物理觀察的基礎上繪制靈芝的形態圖。如《抱樸子·內篇》、《仙藥篇》中有100多種靈芝,並繪有地圖。在《泰山靈寶之品》的序言中也指出:“芝英形多,真難辨。故畫圖錄之,並貼之,請據之求之。”書中收錄靈芝103種,附地圖。到了宋代,《菌譜》還畫了靈芝圖。
“六支”分類的現代理解
古人根據靈芝子實體的顏色將靈芝歸為“六枝”。按照現代生物學的分類,用所有品種的靈芝“容納”六枝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目前為止,只有靈芝和靈芝比較確定。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趙教授根據現代生物分類方法對“六枝”及其近緣種的比較分析總結如下:
靈芝又名丹芝,產於霍山,性苦、平、無毒。主治胸結,可益心,補中,增智,念念不忘,長期食用,強身不老,延年益壽。我們今天最熟悉的靈芝,可能就是這類的代表品種。類似靈芝的還有松杉靈芝等等。主要表現為菌蓋的腎形、半圓形或近圓形,菌蓋表面棕黃色、棕紅色,菌柄表面光滑,與菌蓋同色或較深。
靈芝,又名牧之,生於高夏山谷,味甘、溫、無毒。主治耳聾,利關節,益氣,強筋骨,改善氣色,治疲勞,痔瘡。可以認為靈芝(中國靈芝)是這類的代表種。主要特征是菇體呈褐色、紫黑色至近黑色,菇肉呈均勻的褐色至栗色,擔孢子比靈芝大。
黃之,又名金枝,產於嵩山,性味甘、平、無毒。表示心中五邪,能益脾氣,安神。根據葛洪在《抱樸子》中的描述,肉奶酪有紅、白、黑、藍、黃五種。黃色的像紫金,最大的5公斤多,最小的1500-2000克。可以認為硫黃多孔菌是靈芝的代表菌種。這種菌類新鮮的時候肉很多,新鮮的標本往往有幾公斤重,發黃,老了變得又硬又脆。
白質,又名於之,產於華山,性味辛、平、無毒。主治:逆氣止咳,益肺氣,疏通口鼻,強誌安神。白質在《抱樸子》中被描述為“減脂”,所以藥用真菌杏鮑菇可能屬於這壹類。這種真菌呈白色,馬蹄形,可重達數公斤。它生在松樹和其他針葉樹上。
黑芝又名玄芝,產於常山,味鹹,性平,無毒。【主治】利水道,益腎氣,通九竅,凝神觀察。據《藝彩誌圖》記載,黑靈芝生於谷陰,蓋紅色,莖黑,味鹹苦。根據上面的記載,黑靈芝可能是壹種假靈芝,新鮮時蓋黑色,柄長黑色。也可能是黑柄多孔菌,也是黑傘黑柄的真菌。
青芝又名龍芝,產於泰山,味酸、平、無毒。主治:明目、養肝氣、安神。《抱樸子》中記載“少年如玉羽”。雲芝可能是靈芝。這種菌類也有革質帽,表面有短毛,所以色彩變化豐富,類似《抱樸子》中“靈芝如玉羽”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