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CD采用獨家專利技術,加上藝術感的處理,即使在普通CD播放器上,也能享受黑膠唱片般的音樂。黑膠CD兼容了黑膠的高保真和CD的低噪音,開創了美妙聲音的新時代,而德國大師錄音的新技術更是精益求精,革命性的,把現場錄下來,賦予音樂本身。
2.黑膠是由聲音-電信號-機械信號-盤紋產生的。這個過程看似沒有損耗,其實機械損耗特別大,任何機械傳動都會受到環境、溫度、重力等各方面的影響。再次播放黑膠唱片時也存在這個問題。黑膠的母帶絕對是損失最小的。如果再想復制刻錄,可能只能是損失越來越大。通常情況下,每個人只能得到壹份錄音光盤,而不是母帶。?
CD是數字采樣-記錄數字信號產生的,采樣過程中確實存在損耗,因為采樣率決定了音頻範圍,但是CD的采樣率高到足以超過人耳的聽覺範圍,所以所謂的“損耗”從這個角度來說是沒有意義的,損耗的是聽不到的部分。這個損耗可以用“明碼標價”來形容,整個光盤系統除了這個損耗沒有其他損耗。(如果非要說線路設備丟了,黑膠也有同樣的問題,平分秋色。)壹旦數字化,無論是傳輸、復制還是刻錄都是無損的。光盤上的數據有足夠的冗余和糾錯功能,保證復制的磁盤和母帶完全壹樣。
擴展數據:
CD的錄制方式是二進制數01,這就決定了錄制的內容與模擬錄制的母帶有本質的區別。與母帶相比,任何錄音的信息缺失都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壹個模特和她的畫像,再真實的畫,也只是真實,不是壹回事。
黑膠基本采用模擬錄音形式,與模擬錄音母盤錄制的內容壹致,區別在於轉錄過程中母盤與設備之間的傳輸損耗。就像壹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擺出相同的姿勢,是真實的再現。
CD取代黑膠,在於商業社會的買賣規律。制作CD的成本估計就幾毛錢的塑料,運輸占的體積很小,隨便幾十塊錢,就算唱也不會跳線。利潤驚人,消費者的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顯而易見。搪膠拋光銅模量產成本已經幾元壹盤了,還沒算聚乙烯原料成本。運輸笨重,占用空間,保存不好容易丟失跳線。如果賣到幾十塊錢,恐怕利潤不大,消費者購買欲望不高。相比之下,黑膠必然會被主流市場的CD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