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很久以前,在黃河上遊,有壹個叫“黃河”的女孩被惡霸逼死。
她的親戚聽說她投河自盡,順流而下,壹路尋找她的屍體,呼喚她的名字。
“黃河”之名由此而來。
這只是壹個民間傳說。
其實在兩千多年前,黃河只是叫“河”,沒有“黃”字。
《詩經》很多章節都有提到。
那時候黃河還是比較清澈的。
黃河上遊和山西陜西第壹代還有很多森林植被。
在Xi安,有“八水繞京師”的說法,可見當時黃土高原還是草木蔥蘢。
只是因為近千年來的氣候變化,戰爭,大規模建設,亂砍濫伐,才導致環境惡化。
黃土高原大量泥沙流失,註入黃河,黃河變成今天這種渾濁的黃湯,於是兩岸人民逐漸稱之為“黃河”。
古人說,“黃河清是壹個和平的地方”,希望有壹天,經過不懈的治理,黃河將擺脫“黃”字。
長江:
長江古稱江,又稱大江。六朝以後,壹般稱為“長江”。
在現代,許多國家稱整個長江為長江。
長江各河段的名稱和別名不下30種。
常用的段名有:
從江源到黨渠口(藏語“曲”意為“和”),全長358公裏,被稱為脫脫,是長江的源頭。
青海省玉樹縣黨渠口至巴塘河口,長813公裏,稱為通天河;
四川省宜賓市巴塘河口至岷江河口,長2308公裏,稱金沙江;
閩江口至長江口全長2884公裏(荊江彎直後航程縮短80公裏至2800多公裏),俗稱長江。
其中,宜賓至湖北省宜昌市,因長江大部分流經四川省,俗稱川江,全長1030公裏。
湖北枝城至湖南嶽陽市城陵磯,因長江流經古荊州地區,俗稱荊江;
長江得名於古代江蘇省揚州、鎮江附近的長江渡口。
除以上常用名稱外,還有:脫脫上遊的江源段,藏民稱之為“那欽曲”;脫脫河被藏族人稱為“瑪曲”(意為“紅河”),而被蒙古族人稱為“托克托是烏蘭木倫”(意為“洶湧的紅河”)。脫脫河的名字來源於蒙古語,也譯作“脫脫河”或“滔滔江水”。
通天河被藏民稱為“直歌”,或譯為“活歌”、“州歌”,意為“牛莉河”。
楚馬爾河口以上的田童河段過去被稱為“穆魯烏蘇”(蒙古語)。
金沙江,古稱“繩水”、“澧水”,藏民稱之為“布勒河”或“布勒楚河”。
長江在四川江津附近彎曲成幾種形狀,也叫“綦江”。
從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城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關的三峽河段,俗稱“峽江”。
江西省九江市古稱潯陽,附近壹段河道也叫潯陽河。
江蘇省鎮江市古稱京口,長江附近壹段也叫“荊江”。長江下遊在明清時期也被稱為“揚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