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德之孝為先,孝為仁之本。中華文明之所以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和六大文明古國中唯壹壹個世代傳承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民族之所以五千年代代相傳,就是因為這種孝文化——世代孝,尊老愛幼,以及這種孝文化形成的宗法制度,因為我們全民族的精神信仰。孝順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是我們的信仰。孝順是做人最基本的責任和道德,也是天地之義。兒孫繞膝,兒孫滿堂,家庭和睦是人生幸事。家是國,國是天下。如果家庭是孝敬的,那麽推而廣之,社會就會和諧,國家就會太平。孝的意義是偉大的!
25
口譯
孔子用壹個生動的比喻來說明孝的偉大意義。人因秉承天地精神而成長,人也以天地為榜樣。孝順,像是理所當然的事,會永遠傳承下去。孝是理所當然的,孝是常德人的行為,孝貫穿於天地人三才之中。
人要遵循天地不變的規律,遵循天之不變的知識去孝順,遵循地之不變的利益去正直,這樣才能和諧世界。所以,那些教育不需要認真說教,而是自圓其說;那些政治不必等待嚴酷的管理,而是由他們自己來治理。
原文
子曰:“夫之孝為天之經,地之意,人之行。”
——出自《孝經三才》
給…作註解
(1)經:套路,原理,指永恒的規律。
2含義:說話。壹個優秀的原則、準則。
3線:品行,行為。
翻譯
孔子說:“孝就像天的規範、地的規範壹樣,是人最根本的品格。”
26
口譯
在這壹章中,孔子首先批判了當時世俗社會對孝的誤解,然後指出孝的核心是尊重。只有糧食供養,不尊重“孝”,無異於對待犬馬;在關愛長輩的基礎上,還要尊重長輩,才能算“孝順”。
這壹章子遊問到孝道,孔子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以“不敬,何不與眾不同”來問子遊,啟發了子遊對世俗的反思和自我反省,得出結論:只有在關心和尊重長輩的基礎上,才算是“孝順”。
原文
子遊①問孝。子曰:“今之孝,謂之能養②。至於狗和馬,都可以養;不敬3,有何不可?”
——摘自《論語·治政》
給…作註解
①子遊:孔子弟子,姓顏,名顏,子遊。
2支持:支持和擁護。
3尊重:尊重。
翻譯
子遊問如何孝順?孔子說:“現在人們對孝道的看法是,能贍養父母。(其實連狗、馬等家畜都可以養。如果只贍養父母而不尊敬,贍養父母和養牲畜有什麽區別?”
27
口譯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燦爛文化的優良傳統。尊老愛幼不僅僅局限於贍養和孝敬父母,關愛子女,還要求人們用壹顆充滿愛的心對待世界上所有的老人和孩子。就像孔子所謂的大同世界,“人不僅親如至親,而且獨生子,使老有所終,幼有所用,寡孤獨有所養。”讓社會上的老人安享晚年,讓年輕人發揮作用貢獻力量,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讓孤寡失能者老有所養,不正是我們和諧社會的源頭嗎?
原文
老人老了,年輕人年輕了,年輕人也年輕了。
——摘自《孟子·梁·王輝上》
給…作註解
①第壹個“老”,動詞,孝,敬。二、三個“老”,名詞,意為老人、長輩。
②第壹個“年輕”是動詞,意思是撫養和照顧。第二,三個“幼”,名詞,意為兒童和晚輩。
翻譯
孝敬長輩,提拔別人的長輩;照顧好自己的孩子,促進別人孩子的愛。
28
口譯
這首詩描寫了慈母縫衣的平凡場景,卻表現了詩人的深情。前兩句,從人到物,突出了最常見的兩件事,寫出了母子之間的骨肉之情。然後寫兩句關於人的行動和態度的話,重點放在慈母身上。出發前的這壹刻,母親的壹針壹針都那麽細,怕兒子很久回不了家,要把衣服縫得更牢。其實母親的心裏不就是盼著兒子早日平安歸來嗎!慈母的深情,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簡單自然,親切感人。這裏既沒有文字,也沒有淚水,但壹種純愛的感覺從這共同的場景中溢出,觸動著每壹個讀者的心弦,讓人潸然淚下,喚起了全世界孩子們的深深回憶。
最後兩句,基於當事人的直覺,挖掘出了下壹層的深意:“可是寸草有多少情,我得了三春暉。”詩人的反問特別意味深長。這兩句話是對前四句話的升華,是通俗形象的對比,是對孩子熱烈的親情:小小的黃花菜花所表達的孝心,如何回報如春日陽光般濃郁的母愛?
原文
母親用手中的針線,為長途跋涉的兒子趕制衣服。她小心翼翼地縫補,徹底地修補,恐懼被推遲了。可是壹寸長草有多少愛②,報得三春暉③!
——摘自唐孟郊《流浪的兒子們》
給…作註解
1恐懼:擔心。
2寸草:黃花菜。與西方康乃馨相比,萱草(花)是中國的傳統母花。寸草心:用萱草(花)表達子女的孝心。
③三春暉: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天三個月。舊稱農歷正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惠,陽光;形容母愛是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我們。
翻譯
這位善良的母親手裏拿著針線,為即將遠行的孩子們做新衣服。走的時候,她正忙著給兒子的遠征縫衣服,擔心孩子壹去不復返。誰能說萱草這樣的壹點孝心就能回報春暉這樣的慈母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