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在古籍書店工作

在古籍書店工作

中國千年歷史中有壹個奇怪的現象。晉代以前,尤其是漢朝以前的文人,都可以成為宰相、將軍、軍師。

簡單來說,漢朝的士人可以作為戰場上善於觀察的文官,好的可以當將軍,不好的也可以當軍師,指揮千軍萬馬。

以三國為例。周瑜是江東總督,是著名的儒將。他是個書生,卻能在戰場上殺敵。

其次,徐庶和徐庶,因為曹操和劉備的聯手算計,使自己成為三國中唯壹不能施展才華的文人。

但是,他的能力很強。為劉備當軍師時,親自帶兵上陣殺敵。

最後還有兩個人,諸葛亮和司馬懿。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書生,但兩人都能指揮千軍萬馬作戰。諸葛亮還能發明諸葛亮連弩和木牛。

就漢代這些士子的實力而言,在後世是少之又少的。漢朝以後,大多數文人只能在朝廷上申斥方遒,而在戰場上卻沒有多少能力。那麽為什麽漢族人的能力那麽強呢?

在古代,讀書是壹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大多數人讀不起書,但能讀書的都是有壹定能力的家庭。

那時候讀書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壹是有書讀,二是有人教。大多數人連開導孩子的能力都沒有。他們怎麽能讓孩子讀書呢?

當時的貧困學生可分為兩類:

壹個是家庭條件還不錯,至少是農民中比較富裕的家庭,能讓壹個孩子讀得起書。

另壹個是家庭對學習的根深蒂固。雖然家裏窮困潦倒,但是藏書還在,父母或多或少認識壹些字,主要是父親,讓他們讀得起書。

但當時的讀書不是後世的讀書,後世的學生往往只讀書不做別的。

蒲松齡的連載也諷刺了這種現象。壹個書生只讀書,後來被仙女吸引,嫁了出去。秀才以為書裏真的有顏如玉,真的有金屋,但是他壹直看書,什麽也沒做。當時他家開不了鍋,他還是不管。

漢代的文人不是這樣的。漢代的文人除了讀書,還有很多副業。

比如農民的兒子,經常白天幹農活,晚上回學校。

這就是諸葛亮。在傳記的開頭,他寫道,“犁壹個龍牧”,意思是自己種田。諸葛亮讀書,但也想種地。雖然他總是出去示威,但他在淡季去那裏。

漢代的文人除了務農,還下海經商,做壹些小生意維持生計。

後世的統治制度是士人、農民、工商業,商人是最底層,連科舉都不準參加。然而漢朝就不壹樣了。漢代商人地位雖低,但不允許參與宣揚孝道。

當然,做生意之後,升官為孝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

所以漢代的文人雖然可以經商,但是真的沒錢的時候絕對不會經商,否則會在履歷上留下汙點。

不會做生意就去當傭人,或者打工養活自己。在漢代,勤工儉學是讀書人的準則,匡衡就是其中之壹。他以做仆人為生,為壹個大家庭工作。

對於壹個學者來說,為壹個大家庭工作並不是最好的工作。學者最好的工作是為政府抄書。在抄書的過程中,他既能賺取生活費,又能增長見識,是很多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工作。

漢代士人的這些副業,對士人的影響很大,對他們的性格塑造也有壹定的影響,包括以後做官。因為他們知道生存的不易,更能體會民生的艱辛。

漢朝以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全國思想統壹,儒學開始大放異彩。

無數學者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先秦時期雖然沒有百家爭鳴,但儒學發展很快。

寒門學者無數,研究儒家著作,漢代很多私塾和官營官學也教授儒學。有壹段時間,漢朝到處都是儒生。

當時的學者年輕時研究《孝經》和《論語》,年老時研究五經,形成了壹個完整的教學體系。

如此完整的教學體系,徹底碾壓了其他諸子百家。

儒學是漢代士人的主要學習內容,但漢代士人除了儒學之外,還要學習很多技能,都是很實用的技能。

比如醫學,是漢朝普通人非常熱衷的技能。有些讀書人,資質有限,在讀儒家的時候覺得沒有出路,就會去學壹些雜技,比如醫學。

這些技能也是學者謀生的手段。古代很多讀書人都很窮很窮。他們不僅要學習,還要考慮自己的生活。

漢代除了醫學,還有很多雜書,比如養豬的書,漢代生產的書。這種知識是私立學校傳授的。

漢陽人姜奇以養蜂養豬聞名。很多學者來跟他學習。當他還是學生的時候,他的學生人數曾經超過300人。

姜奇是這門雜科學的傑出教授。漢代的這種學習模式與現在的高校有很多相似之處。

不同的是,漢代的學生以經學為主要學習方向,他們只是以學習這些雜學為生,為了更好地學習經學。

三國時期,有壹所著名的書院,曹操的謀士大多是這所書院的學生。這個書院就是潁川書院。

潁川書院是漢代書院的壹個縮影。漢代有許多官方和私人的書院。

漢朝對文學仍然非常開放。它雖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卻開放了書籍,而書籍是由政府和大家族壟斷的。

而且為了防止書籍被破壞或再次燒毀,漢朝統治者向民間征集書籍,然後要求政府雇人抄寫,以增加書籍的發行量。

當時的文字都是刻在竹簡上的。竹簡雖然經過處理,但時間久了還是會受潮。所以每年七月,文人曬書,久而久之,都形成了壹種習俗。

隨著更多的書籍被復制,書店出現了,這在漢代是非常普遍的。壹方面,書籍受到政府的抄書,另壹方面,漢代人對書籍有著超乎尋常的渴求。

漢代雖然不實行科舉,但實行孝敬廉明制度,這是壹項非常重要的選士制度。這壹制度給了許多家境貧寒的學生進入朝堂的機會,如宮就是作為壹個家境貧寒的學生成為了王朝的宰相。

弘揚孝道有缺陷,但也有優點。缺點是這個制度可操作性很強,官員容易任人唯親,優點是真正的人才不容易被埋沒。

在孝敬制度的刺激下,很多讀書人低著頭窮著身子讀書,希望能以孝為榮,進入朝廷。

所以書店成了絡繹不絕的顧客,書店可以免費看書,這讓很多家境不好的讀書人流連忘返。

這種開放的風氣為漢朝輸送了大量的人才,也使漢朝的文學風氣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超過了很多朝代。

漢代的學者可以說是封建王朝除了百家爭鳴的時代以外最好的學者。他們有文有武,掌握了各種技能,意誌非常堅定。這才是真正的國家需要的學者。

漢代以後,士人逐漸固化,開始對窗外事充耳不聞,只讀聖賢書,雖然出現了壹些名臣大儒。

但與漢代相比,還是略遜壹籌,尤其是士、農、工、商的固定化,使士成為單純的士。不像漢朝,讀書人還可以騎馬射箭,指揮戰爭,做壹代儒帥,邊種田邊工作。

漢朝以後,真正的讀書人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