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院長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的申遺過程為切入點,闡述了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的意義,文物保護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區別,並著重分享了故宮的工作者如何在三年內克服重重困難,轉變方式和觀念,改變故宮面貌,使之脫胎換骨。
他還用大量生動的圖片、豐富的案例、詳實的數據、幽默的語言,圍繞故宮環境改善、限流分流實施、古建築維修、文物修復、文物數字化、文化創意產業等方面,與大家分享了故宮博物院在成為世界壹流博物館過程中的壹系列改革舉措和實踐經驗。並講述了幾代“故宮人”在保護中國傳統文化中始終堅守文化傳承初心和使命的故事。
院長單霽翔認為,“讓文物活起來,我認為,是當今文化遺產保護和博物館建設的方向。”單霽翔發現,99%的文物再也藏不進倉庫了。人民有強烈的文化需求,所以我們必須開放更多的領域,舉辦更多的展覽。如今,故宮的開放面積從5年前占總面積的30%增加到今天的80%以上。許多過去“不對遊客開放”的地方今天變成了展覽館。他還說:“正是因為我們堅定不移地貫徹了讓文物‘活’起來的理念,所以我們今天可以自豪地說,我們把壹座宏偉的故宮交給了下壹個600年!”
經過三年的努力,它已經改變了紫禁城的面貌。比如故宮通過環境改善增加了開放面積;解決了票難買、門難進、排隊時間長的問題;解決故宮遊客如廁難的問題;讓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在故宮線上線下的體驗中了解故宮文化,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在全國多個城市設立故宮學院分校,深入開展故宮文化教育...
還有宣傳標識,安裝電子標識,新版故宮自動講解員;與華為簽署戰略服務,打造5G故宮;增設女衛生間,設置母嬰室;因為缺少觀眾休息設施,所以根據需要精心設置了近萬個遊客座位,與故宮的背景顏色相適應;杜絕垃圾,美化環境;在故宮實施聯合消防演練,確保遊客安全;清除宮殿屋頂雜草,清理市政管線,管理整改等。這些做法體現的是人民的立場,而不是管理者的立場,深刻詮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也正是從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出發,故宮這種文化遺產資源才能活起來,充滿活力。
如今,文化遺產已經走進千家萬戶。保護文物,保護文化遺產,不再是政府或者文物部門的專利。它是人類共同的事業,需要大眾的廣泛參與。每個人都有對文物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所以應該更多地調動人們的保護意願。
單院長還強調要處理好建設與保護的關系。指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文化遺產的傳承才是目的,因為我所做的壹切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我們的文化遺產代代相傳。
此外,單院長還談到了故宮文物的修復問題。他說,“當我們的文物沒有得到保護,沒有面對觀眾的時候,它們就沒有尊嚴。他們不修邊幅。他們只有被保護起來,面對觀眾,才會容光煥發,光彩照人。”文物修復難度大,要靠匠人的精雕細琢精神。為此故宮還成立了文物醫院,培養了很多文物醫生,致力於文物的修復,讓壹個個文化展現在人們面前。他還談到了非常有趣的世界上最大的文物CT機。見過給人做CT的,沒聽說過給文物做CT的!
為了吸引不同年齡的年輕人,故宮還舉辦了各種活動,如開發故宮的文化創意產品,利用最新技術建立數字博物館,建立故宮博物院教育中心。
為了吸引青少年學習故宮文化,故宮還推出了“我在故宮學文物”親子活動、故宮親子研學體驗營、中國傳統文化公益課、夏令營活動等等。單霽翔還談到了故宮博物院的建立。他說:“六年來,我們壹直在成長,同時在全國十個城市建立了故宮博物院十個分館,傳播文化。更多地進入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如新加坡、泰國、澳大利亞。去年,故宮舉辦了6萬多場教育活動,是世界上最豐富多彩、觀眾最多的壹次。故宮的教育不收任何錢。我們在同學身上投入大量的營銷收入是最值得的。等他們長大了,壹定是對傳統文化有認知熱愛的壹代!”
為了讓人們更方便地了解故宮,更好地向世界宣傳和傳播故宮的歷史文化,建立了故宮的網站、展覽App和日常App。通過網絡,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參觀”故宮,了解它的文化。
這個自稱故宮“守門人”的人,正在不遺余力地呵護故宮文化遺產,推動人們了解故宮,了解歷史,感知文物背後的人文精神,驚嘆文化遺產背後的文化力量,讓沈睡的文物活起來,向世界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
故宮,歷經600年風雨,依然風華正茂!願我們攜手保護和傳承故宮文化,讓文化遺產資源代代相傳,把故宮完美地交給21世紀和下壹個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