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學校是壹所專門學習中國文化的學校,所有民族都可以報名。學生中蒙古族古人比例最高,《元史》選舉制度記載,百人以內,蒙古族占壹半,色目人和漢族各占壹半。學習的內容是先學孝經、小學和四書,再學五經。在蒙古族學校裏,蒙古族占壹半,其余是色目人和漢族。註意不是只有蒙古族才能進學校。還要註意的是,漢族人,不包括南方人,主要傳授的是翻譯成蒙古語的《通鑒·姚傑》,精通的學生被授予官職。回到郭子學派是壹個專門研究和思考非文字,也就是波斯文字的學派。屬於現在的專門外國語學校,招生不受限制。然後在地方上,有路學、官學、州學、郡學、社學的學校,都是中國的儒家學派。此外,還有壹些專門的學校,如陰陽學和醫學。這些學校的老師都是漢族人(也有熟悉中國文化的蒙古族和回族)。當然是采用中文教學。值得說明的是,社會科是元代的壹項教學創新,主要設置在農村和農閑時節。此外還有蒙古語文獻學,其目的是培養、傳播和普及蒙古語言文化。我需要說明壹下,當時的蒙古文字學教的是八思巴蒙古語。學生待遇優厚,是蒙古人普及蒙古文化的壹項措施,借鑒了金代的女真官學和女真國學。
壹般來說,蒙古人不實行蒙古教育,因為這是不必要的。為什麽?因為蒙古人的朝廷,蒙古人和色目人壹起,成了統治體,漢人自願進入中心。說白了,沒人求妳。如果妳願意學蒙古語,妳找不到翻譯,但是妳可以,因為多的不多,少的也不多。然而,中國學者對學習漢族以外的語言持抵制態度。
這裏我想說壹件事,就是壹般認為,在《碧夢》中滿族人成功了中國對古人的統治,其實不然。蒙古人對漢人的統治比滿人甚至之前所有入侵的蠻族都有效,但他的統治很短暫。以栗子為例。清朝200多年,除了漢軍的八旗和大褂,幾乎沒有漢人叫滿洲,但是漢人的衣服是被滿族人逼著改的,漢人的生活習俗並沒有向滿族人改。到了元代,漢族人有意識地開始采用蒙古族名字,如柳哈拉巴圖魯、張帖木兒等。蒙古族的服飾、婚姻制度、喪葬制度逐漸被漢族人所接受,以至於在明初被嚴格禁止。
為什麽這麽成功?因為,首先,蒙古人在生存空間上並沒有像滿族那樣嚴格地把自己的民族與漢族分開,蒙古人的習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漢族,又因為他們是占統治地位的民族的習俗文化,所以影響是巨大的。但這不是主要的,金國女真也是如此。為什麽被漢人同化,甚至失去了自己的語言?主要原因是漢民族吸收外來民族有兩種途徑,人口和中國文化。蒙古滅金滅宋後,人口大減,文化呢?蒙古人的聰明在於我自己人手不夠。我叫別人來,只要住在中國,各種名字都會來。第二,我們壹起統治當地的國家。自己文化不強。我吸收其他外來文化來對抗妳所謂的強勢本土文化。蒙古人是成功的,但是他們沒有考慮到的是,漢族是壹個有韌性的民族,不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