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人類自古就知道食物營養的重要性?

人類自古就知道食物營養的重要性?

中國對食物營養及其對人體健康影響的認識由來已久。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約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771年),官方醫療體系就將醫學分為食醫、病醫、選醫、獸醫四大類,其中食醫位列“四醫”之首。食物醫生是專門研究飲食和營養的醫生。兩千多年前戰國到西漢寫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在蘇文提出了“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補,合氣味以補精氣”的原則,這是最早的膳食平衡概念。東晉葛洪所著《肘後備急方》記載了豆豉、黃豆、赤小豆、亞麻、牛奶、鯽魚等六種治療和預防腳氣的方法。在飲食養生方面,唐代醫學家思邈強調順應自然,尤其是避免“過”與“不足”的危害。此外,他明確提出了“食療”的概念和藥食同源的觀點,認為就食物功能而言,“用其充饑者謂之食,治病者謂之藥”。公元659年,孫思邈的弟子孟娥寫下了第壹部食療專著《食療本草》。宋金元時期,食療及其應用全面發展。例如,宋代王懷印的《太平盛慧芳》記載了28種疾病的食療方法。元代胡思慧等人所著《飲酒飲食》,對各種保健食品、滋補藥膳、烹飪方法等進行了深入研究。明代李時珍總結了16世紀以前中國的制藥經驗,撰寫了《本草綱目》,其中有253種抗衰老保健藥物和藥膳。

在千百萬年來探索飲食與健康關系的歷史進程中,人類不僅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感性認識,而且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醫營養保健理論體系,即藥食同源論、食物功能性味論、食物升降浮沈論、食物補瀉論、食物歸經論和辯證施食論。這些理論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從辨證、綜合、聯系、發展的角度研究飲食與健康的關系。

18世紀中葉以前,雖然已經形成了大量關於飲食、營養與健康關系的觀點、理論甚至學說,其中壹些還在實踐中得到驗證,但這些認識大多是膚淺的感性經驗的積累,對事物缺乏全面的、本質的認識(比如對當時食物的構成和人體壹無所知)。直到1785年法國的“化學革命”,確定了壹些主要化學元素,建立了壹些化學分析方法,現代營養學的研究才開始(標誌著現代營養學的開始),即那些古老的或新的營養學觀點被定量的、科學的方法在更深的層次上進行系統的研究和驗證。當然,這壹時期營養學的迅速發展不僅得益於化學和物理學的迅速發展,也有賴於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生理學和醫學的突破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