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文學、詩詞三個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作活動並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成就突出,在醫學、烹飪、水利等技藝方面也有貢獻。蘇軾是宋代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從文學史範圍來看,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壹是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世文人推崇的範式:進退自如,受辱不驚。因為蘇軾把封建社會士人的兩種態度整合在同壹個價值尺度上,所以他能夠保持冷靜,全力以赴。當然,這種範式更適合於飽嘗沈浮之苦的文人,它能通向堅守氣節、豐盈豐盈的人生境界,這也正是宋以後歷代文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蘇軾的美學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壹種啟蒙的美學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視野擁抱世界,所以萬物可觀,美無處不在。這種範式在題材、內容和表達方式上都為後代開辟了壹個新的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後世文人的普遍喜愛,是歷史的必然。
蘇軾在當時的文壇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他繼承了歐陽修的精神,非常重視發現和培養文學人才。那時,他周圍有許多年輕作家。其中黃庭堅、章雷、晁錯之、秦觀四人,合稱為“蘇門四學士”。他們與陳師道、李贄並稱為“蘇門六君子”。此外,李、李之儀、唐庚、張舜民、孔、賀鑄等人也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蘇軾的影響。由於蘇軾的成就囊括了各種文學樣式,而他自己的創作又沒有固定的規範可循,所以蘇門作家在創作中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黃庭堅、擅長詩歌,秦觀擅長詞,李贄擅長古文,張、晁擅長詩歌。同時,他們的藝術風格也各有個性。例如,黃的詩是創新的,陳的詩是拙樸的,它們的風格都不是的詩。後來,黃和陳也開辦了另壹所學校。
蘇軾的作品在當時很有名氣,在遼國、朝鮮等地都很流行。北宋末年,朝廷壹度禁止蘇軾作品流通,但禁令越嚴,流傳越廣。到了南宋末年,蘇軾的文集廣為流傳,版本繁多,在以後的朝代又被反復鐫刻。
在後世文人眼中,蘇軾是壹位才華橫溢的文學大師,人們競相從蘇軾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在晉國與南宋對峙的時代,蘇軾對南北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蘇軾的詩歌不僅影響了宋代的詩歌,也啟發了明代公安派詩人和清初的宋代詩人。蘇軾解放詞風的精神直接為南宋新派詞人所繼承,形成了與婉約詞並駕齊驅的豪放詞派,其影響壹直波及到清代的等人。蘇軾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公安派散文獨特精神的藝術源泉。直到清代,在袁枚和鄭燮的散文中仍能看到蘇文的影響。
蘇軾和藹可親、幽默風趣的形象留在了後世普通人的心目中。他的環球旅行,他的生活發明,都是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在宋代的作家中,就被後人廣泛喜愛的程度而言,蘇軾是無與倫比的。
2.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65438+10月3日),生於山東路濟南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姚強鎮四豐閘村),中國南宋豪放詩人,人稱詞中之龍。辛棄疾出生在晉國。他是壹個抗金歸宋的少年。他曾擔任江西和福建的使節。追贈給、史。有壹部《賈詞集》、《龍軒》和《短句集》,現存詞600余條。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戰鬥精神是他文字的基本思想內容。著名詞作有《我愛以水調取湖》、《觸魚更易幾度風雨》、《滿江紅居江南》、《秦北遊來過》、《西江月夜行黃沙路中央》等。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沈郁豪邁,但又不乏細膩柔美。他的詞題材廣泛,善用前人典故,抒發恢復民族團結的愛國熱情,傾訴悲憤,譴責當時統治者的屈辱求和。也有很多作品是歌頌祖國河山的。著有《美琴十論》、《九論》,為陳占壽提供了謀略。辛棄疾死於1207年秋,享年68歲,因與執政的和平派意見不合。
辛詞有六百多首,是宋代詞人最多的。他的詩大多以國家和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懷。例如,《水龍隱》、《水調歌頭》、《千裏沃土》和《滿江紅》,表現了恢復祖國統壹的崇高願望。趕新郎(詳細描述妳的詩)、菩薩俠(漁谷臺下清江)、破鬥士(醉眼看劍)等。,表現出對北方地區的懷念和對抗金鬥爭的贊美。水(楚李清秋)、摸魚(能讓風雨走好幾回)、何心郎(老板也能這麽說)、鷓鴣天(強的時候能頂得住千人旌旗)、永遇樂(千古)等,表現了妳對南宋朝廷屈辱的不滿,對自己野心難償的焦慮。這些作品大多意氣風發,激情澎湃。
3、
陸遊(1125—1210)殷珊人,越州人,漢族,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佑生少年時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影響。當我在宋高宗的時候,我參加了does考試,但是我的職業生涯並不順利,因為我被秦檜拒絕了。宋孝宗即位後,他生來就是壹個學者。曾任福州寧德郡主簿、政令刪官、龍興府判官。因為堅持抗金,多次被主和派系拒絕。第七年(1171),應四川使王彥之邀,參軍並在南鄭幕府工作。次年幕府解散,陸遊詔入蜀,與範成大相識。宋光宗繼位後,被提升為禮部博士、史館審校。不久後,他因“嘲諷浪漫派”被罷官回鄉。嘉泰二年(1202),宋寧宗上諭陸遊入京,主持編纂孝宗、光宗《兩朝誌》、《三朝史》,官職待定。該書成書後,陸遊長期隱居殷珊,嘉定二年(1210)病逝,留下最後壹部著作《示子》。
陸遊壹生從未停止寫作,在詩歌和散文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的詩歌語言簡單流暢,作文嚴謹有序。他既有李白的雄渾豪放,又有杜甫的憂郁悲涼,尤其是他的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陸遊也是壹位才華橫溢的歷史學家。他的《南唐書》,色彩鮮明,史料價值高,是“簡潔明了”的。
陸遊有很多文學才華,尤其是在詩歌方面的成就。他自稱六十年作詩九千三百余首,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四十六歲入蜀前,傾向於詞的形式;從入蜀到64歲退休這段時間是他詩歌創作的成熟期,也是他詩歌風格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他從早年以“藻畫”為主轉變為追求奔放的風格,充滿戰鬥氣息和愛國激情;晚年在家鄉殷珊生活後,他的詩風趨於樸實、平實,呈現出壹種田園風味,並不時流露出蒼涼的人生情懷。陸遊壹生致力於詩歌創作,“刻意想當詩人”,鄙視歌詞。因此,作為“新派詩人”的中堅力量,陸遊的抒情詩數量與其詩作相比並不多,現存於世的約有140首。但陸遊才華橫溢,超然物外,曾在西北前線生活過。因此,陸遊也創造了賈玄詞所沒有的另壹種藝術境界。
4.李清照(1084年3月13 —1155年5月12)周琦章丘(今山東章丘)人,漢族。宋(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的代表,被譽為“千古第壹才女”。
李清照出身書香門第,早年生活優裕。她的父親李藏書豐富,她從小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了文學基礎。婚後,她和丈夫趙明誠壹起致力於字畫石的收藏和整理。金兵中原,南流,形勢寂寞。在歌詞中,他更多地寫的是前期的閑適生活,後期的人生經歷和感傷心境。形式上善用線描,自成壹派,語言優美。在詞論上,強調和諧雅正,提出詞“異於壹家”之說,反對把詞寫成詩的方法。能寫詩的,所剩不多,部分篇章有時代感,歌頌歷史,用詞大方,與他們的詞風不同。
有《易安居士集》、《易安詞》,已失傳。後人有虞書詞集。今天有壹個李清照文集的校勘。
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女作家,李清照作品中體現的愛國思想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從歷史的角度看,李清照的愛國思想代表了中國古代女性追求男女平等、關心國事、熱愛祖國的壹個側面,後人從中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壹面。此外,她還在眾多愛國作家中為女性贏得了壹席之地。而且,李清照開創了女性作家愛國主義創作的先河,為後世尤其是現代女性文學創作留下了女性愛國主義的光輝典範。從現實的角度理解李清照的愛國思想,可以感受到女性在國家統壹、民族團結和社會進步中的巨大作用。這對於充分發揮婦女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高舉愛國主義旗幟、促進國家統壹、民族團結和振興中華中的社會作用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