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約公元前365438年+公元前03年-公元前238年),名卿,戰國末期華夏(漢族)、趙人。著名的思想家、作家和政治家,他被稱為“荀卿”。西漢時又叫,是因為避諱了漢高祖的避諱,又因為“荀”和“孫”兩個字同音古音。他曾三次在齊國擔任夏姬龔雪的飲酒禮,後被楚蘭陵(位於山東蘭陵縣)所命。
《荀子》今有三十二篇,除個別章節外,大部分是他自己寫的。他的文章善於說理,條理清晰,分析透徹,善於舉例,經常使用排比句來增強討論的氣勢。語言富有警示性,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思想的擴展信息
1,天人合壹的思想
荀子將“天”、“命”、“天”自然化、對象化、規則化。在荀子看來,天是自然的,沒有理、意、善、惡、好惡。天是自然天,不是人格神。他稱之為陰陽、風雨等的微妙功能。神,並把這種功能形成的自然稱為天道。宇宙的創造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萬物自身運動的結果。
2.“天堂永遠存在”的觀念
荀子認為天並不神秘多變,而是有自己不變的規律。這個規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獨立於人類的好惡而變化。人們不能違反這條法律,而只能嚴格遵守它。
3.“天人相分”的觀念
荀子認為,自然和人類各有各的規律和職責。上天不能幹涉人性。天歸天,人歸人。
4.“掌握命運,利用命運”的思想
在荀子看來,與其迷信天的權威,崇拜天,贊美天,等待“天”的恩賜,不如利用自然規律為人服務。
甚至把對天的態度也當成了君子和小人的區分標準。強調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觀能動性。荀子明確宣稱,知天是為了支配自然界,以支配自然界。
百度百科-荀子(戰國末期趙國的思想家、教育家)
百度百科-荀子(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