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國傳統舞蹈的東周時代

中國傳統舞蹈的東周時代

民間舞蹈

歷史進入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鐵器的發明和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封建制度牢固確立。西周初年建立的雅樂制度,在短暫的輝煌之後,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各種民間舞蹈蓬勃發展,《詩經》中描寫風土人情的詩詞生動地反映了民間舞蹈的活動,如《陳風。《東門》:“表演不好,滿城風雨搖”,形容姑娘們跳得出神;《陳秋》:“闞齊鼓,萬秋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形容人們不顧寒冬酷暑,醉心於歌舞。

當時,許多歌手和舞者——“女舞者”——是在諸侯的後宮和貴族的房子裏長大的,供人們享受和娛樂。表演舞蹈有了很大的進步。東周特別是戰國時期的墓葬中出土了許多精美生動的舞蹈文物。此外,著名舞蹈家涓涓、緹韻,舞姿輕盈如斂羽,飄飄如遊塵,柔腰如玄懷,可蜷入妳懷中。楚舞的特點是袖子長,腰細,所以有“楚王愛細腰,宮中饑民多”的說法,把腰從褲襠裏扭出來為特征的舞蹈得到了鮮明的呈現,輕盈飄逸、柔美柔美的審美意識也得到了鮮明的展現。這樣的審美特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流傳至今。

另壹種風格的舞蹈,如《大武》,激烈雄壯,展現了民族舞蹈之美。剛柔並濟,文與武,兩種對比鮮明的舞蹈風格,壹直貫穿著中國傳統舞蹈的發展。

周朝是中國舞蹈發展史上的第壹次。——宣涓和條。

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出現了兩位著名的舞蹈家——玄涓和緹娣。從相關記載分析,他們可能掌握了舞蹈與氣功相結合的絕技。

據《筆記集》記載,燕昭王登基第二年(公元前365,438+00年),嚴光獻上了兩位舞女,分別是宣涓和緹娣。她們的面容姣好,舞姿輕盈飄逸。他們表演了三段舞蹈:壹是《流浪的塵埃》,像空氣中縈繞的輕塵壹樣翩翩起舞;二、“羽集”,如風中羽毛搖曳回湯;三、《玄懷》,舞姿極其柔和,似乎可以卷進懷裏。

文中提到他們在四五寸厚的香片上翩翩起舞,卻沒有他們的蹤跡。整天在香灰上跳而不留下任何腳印,沒有“輕功”是絕對不可能的。當然,古書記載中難免有壹些藝術上的誇張,但中國最早記載的兩位古代舞蹈家玄雋和緹瑾的技藝卻令人嘆為觀止。舞蹈的輕盈確實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所崇尚的審美特征。春秋戰國時期——吳越音樂與楚辭

當時著名學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墨子、老子的音樂思想對中國後來的音樂美學理論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孔子不僅追求人生的完美境界,而且立誌在音樂上做到“完美”。孔子認為“善”是指樂舞的內容,其中包含著社會道德的內涵;“美”是樂舞的形式,指的是審美標準。所以孔子對邵的評價非常高,就是“盡善盡美”,甚至到了“不知三月肉味”的地步

與孔子相反,最典型的是墨家的“非樂”論(即否定音樂)。因為墨子強調節儉,所以反對儒家“禮樂”制度的奢侈。他批評儒家“好逸惡勞,而不親治”,“儒家足以毀天下”(墨子。非儒家)。這壹思想是從普通人的立場闡述的。墨子認為,人們被貴族放縱的音樂行為壓垮了。

還有道家的“大嗓樂嗓”論。比如老子音樂思想的哲學基礎就是“道法自然”。在他看來,“道”是無形的,沒有形象,沒有任何規定性。音樂之“道”是“聽之不名為望”,其中“望”屬於“道”的自然本性。所謂“大音大樂”,是指具有“道”屬性的音樂(即最大最美的音樂)。

當時有各種流派和理論,其中的音樂思想為後來的音樂美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到底鐘卿這些孔子不知肉味的享樂有多神奇,墨子的貴族音樂生活有多奢華?1978我在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墓地下音樂宮找到了生動的答案。

春秋時期的吳越(今江浙)壹方面接受了周文化的影響,繼承了百越原有的青銅祭壇,但另壹方面仍保留了傳統的祭祀習俗,形成了與中原風俗完全相反的音樂風格。這從《呂氏春秋》中愛聽“野聲”的故事就可以看出來。

此外,至今仍保留著獵頭、求神習俗的楚國,也很早就接受了鐘卿作為周文化的象征,這從濟南城出土的戰國樂器就可以看出來。在當時,《楚辭》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劃時代的裏程碑,也是中國古代音樂史上富有古典浪漫主義色彩的傑作。比如屈原的《東皇太乙九歌》,就是女巫表達和贊美神靈——東皇太乙的詠嘆調。其中唱道:

“舉起鼓槌敲鼓,放慢節奏和平聲唱,齊聲高聲唱。巫舞,服飾鮮艷,香氣四溢,廳堂滿滿,五音連綿,交響錯落,東皇太樂健康!”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在浪漫而輝煌的祭祀場景中神與人的相遇。

至於北方,由於北方文化以史家文化為主,強調人事,講求實際,在音樂上表現出以《詩經》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