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京西古道這四個字兒咱們大多數人肯定都不會陌生,但是妳知道這京西古道的起點在哪兒嗎?在門頭溝的地圖上面呢,灰色的部分都是群山,差不覆蓋了這裏百分之九十八點五的面積,紅色的道路不少都是穿山而過去的,要是您問哪條是京西古道,這話還得從北京城裏的壹座城門說起。
北京內城壹***是有九座城門,出了拱衛京城了意外呢,每個門都還有自己的作用。比如說崇文門是壹個收稅的水門,西直門就是運水的水門,而曾經有商客捐資在阜成門的城樓上刻了朵梅花,取“煤”的諧音。原因就是這座城門迎來送往的,很多都是門頭溝運煤的商人,這京西古道的起點也就肯定是它了。
然後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這張地圖,都是從阜成門出發壹路往西走,那到底哪條是京西古道呢?實際上這些都是。其實古人在出了阜成門以後,雖然說目的地都是西邊的門頭溝,可是大家的身份都不壹樣,走的道路也都不壹樣。軍隊就走軍道,商人就走的是商道,要是去妙峰山祈福上香的話呢,就走的是香道。所以就這麽地走出了壹張京西古道的路網。
這道路大部分都是百姓商人自己來修建的路,有的甚至就只是踩出來的通道而已。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壹個身份呢,就在這古道上面的故事有非常多。
走在古道上面,妳先不要光顧著看身邊的壹些風景,踩在妳腳下的這條路才是最老的古董。蘆譚古道的道路都是用石板鋪成的,但是要是我們仔細來觀察的話就會發現,這些石板有大有小中間的石板比較大,越到兩邊石板就會越小。
像牛角嶺關的古道,這裏的道路就不是用石板來鋪成的了,都是石頭堆起來的,而且高低不平。為什麽同樣都是古道,外表的差距會這麽大呢?原因就是走路的這些人不壹樣,有的古道上面走的馬跟騾子還有驢,有的古道就是上香道。過去皇帝來到潭柘寺跟戒臺寺來上香的時候,為了顯示出它的等級,中當間就用大石頭,兩邊就用比較散碎的石頭。正是因為路上的主角兒不壹樣,所以作為香道的蘆譚古道要顯得更加整齊壹些。
但是運煤的商道卻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有意思的歷史痕跡。比如說在城關的這個斷面,上面就是由磚石砌成的,然而從壹半的地方就變成了石頭胡亂砌的了。同樣在道路的兩邊,像這樣的現象也是非常明顯的。其實最早的路面基本上是比較高的,可是過了挺長時間之後,路面就不平了,經過慢慢的修整就沒有那麽高了。雖然歷經明清的道路修整,但是這條古道上面仍然還是有很多古代的痕跡沒有被磨滅。
像有壹些石頭上面拳頭大小的坑,人家有個學名叫做蹄窩。既然叫做蹄窩的話,這些肯定就跟馬或者驢這些動物脫不了關系,所以這也就是這些馬跟驢把這給踩出來的。看著這些蹄窩呢,我們也能看出來當時的壹個交通規則。就是說這些馬在往前走的時候呢,擡蹄的時候必然往後收,所以它的前壁就是比較陡的,後壁就是緩的,看著這個蹄窩,其實我們就可以分析出來它是在上行還是下行了。
小編覺得呢,我們壓力很大的時候,或者想要放松的時候呢。就可以開上車壹家人來到京西古道這個地方走上壹走,來感受壹些古人的氣息,看壹看這些被人走出來的壹條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