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關於夏夜納涼的詩句

關於夏夜納涼的詩句

1. 秦觀的《納涼》中景色描繪的句子是什麽

詩人攜杖出戶尋覓納涼勝地,畫橋南畔,綠柳成行,月明之夜,笛聲參差而起,在水面縈繞不絕。

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幽香散溢,泌人心脾。 納涼 秦觀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相關資料:夏日“來追柳外涼”——《納涼》詩賞讀 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以上壹首七絕詩,作者誰人?近日我正作考究。

有些版本說是陸遊之作,標題是《城南納涼》;有些版本則算到秦觀的賬上,標題為《納涼》。對此,我壹時之間尚無法判斷。

且不管它作者為誰,這首詩本身寫得很好,甚至由此還可引出壹些感慨。 夏夜炎炎,暑氣逼人,如何消暑納涼?過去,我們多是手執大葵扇,搬壹張小木凳,圍坐在露天之下,或小巷內,或馬路邊,或榕樹下,或河堤上,壹邊拍蚊子,壹邊扇涼風,壹邊看星月,壹邊拉家常。

現代人有福了,社會先進,科技發達,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很大的變化,管它熱到三四十度,家有電風扇,尤其有空調器,暑熱奈我何?將屋中的空調大開,安坐廳中的沙發,喝著香茶咖啡,看著俊男美女演繹的電視劇,何其樂也。我想,如今,許多人的夏晚,就是如此過吧。

在屋內享受空調,固然愜意,但是,在露天中納涼,尤其象古人在野外納涼,則更有情趣。上述那首《納涼》詩,不就寫出那別壹番的情趣嗎?詩人靠著大自然的造化,充分利用自然環境避暑納涼。

詩人年紀不少了,需要“攜杖”,而即使攜杖,他也要到戶外納涼。首句中的“追”字用得最好!壹個“追”字,說明詩人對“柳外涼”的喜愛和迫切之情,間接透露了那裏的景色甚佳。

那是什麽地方?第二句詩,即作交代,那是在壹條很漂亮的橋——畫橋的南畔。在過去,尤其在古代,那些石橋晚上基本是不通車的,沒有危險,沒有汙染,倒是人們聚集的場所。

這個畫橋南畔,就是長滿楊柳的地方。有橋必有水,在河邊或湖邊柳樹之下坐著,的確是很愜意的事。

那麽,如何坐?詩人用“倚胡床”三字。胡床是由八根木棍組成,坐面為棕繩聯結的坐臥家具,可以折疊,取放方便,也就是我們今天仍在使用著的馬劄,各類的沙灘椅亦仿此而制。

這個“倚”的姿勢如何?是靠,是坐,是睡?唐代杜牧的《秋夕》詩有“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句,有的版本將“坐看”作“臥看”。坐和臥,我們現在是很不同的動作,但坐胡床,臥胡床,以及倚胡床,對古人來說都是差不多的。

此句中的“倚”字也用得妙,這壹動作,很能表現出詩人瀟灑、安逸的姿態和心境。在這畫橋南畔納涼,如果沒有人作伴,又或者沒有其他的娛樂,畢竟是美中不足。

原來,作者是不會寂寞的,明月升空之時,便有笛聲吹起,這笛聲從何而來?是在船上傳來的,可見這裏也是船家聚居之處,是否如南京的秦淮河,廣州的荔枝灣?這笛聲不是壹兩曲,吹笛者肯定也不是壹兩個,因為笛聲是“參差起”的。我還可以大膽地這樣設想:吹笛者的水平肯定不低,因來此納涼者,不僅有平民百姓,也有如秦少遊或陸放翁那樣的仕宦之人。

此句中的“參差起”三字,讓我們如笛聲入耳,使得詩歌驟然生動起來。如果說前三句寫出了綠、彩、白等色,寫出了笛子的樂聲,寫出了作者的動作心情,讓讀者在視覺、聽覺和感覺上有強烈的接觸的話,那麽,末句,詩人還要讓妳的嗅覺也用上——風定池蓮自在香!壹池蓮花,涼風吹拂,肯定會送來縷縷清香,令人心曠神怡。

作者的巧妙不是“風送清香”,如果這樣反有點俗套,作者寫的是“風定”,即沒有風;沒有風吹,會給納涼人送來清香嗎?請放心,“池蓮自在香”。沒有風,在這裏也能聞到池蓮之香,而有風呢,那就更不用說,納涼者都會滿鼻清香的! 這首詩,短短二十八字,寫了眾多的事物,如柳、橋、床、月、船、笛、風、蓮等;顧及到色、聲、味,而作者的心情、誌趣,在不多的動作描寫以及景物描寫中,完全可以讓讀者深切感受到。

古人寫夏夜納涼的詩當不少,如宋楊萬裏有《夏夜漸涼》七絕:“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晚清書法家何紹基有《慈仁寺荷花池》七絕 :“坐看倒影漫天河,風過欄桿水不波。想見夜深人散後,滿湖螢火比星多。”

顯然,這兩詩在藝術手法上都不及《納涼》。 這首詩除了表達了作者的誌趣心境,還描畫了壹幅太平景象,我想,說它的作者是北宋的秦觀,還較南宋的陸遊可信。

2. 有關夏夜的美文

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264643736夏夜

炎熱聒噪了壹天的世界,隨著夕陽慵懶的最後壹瞥,倦怠地滑入了玫瑰色晚霞的夢境,恢復了往日依舊的寧靜。四起的暮色猶如壹團在水中潑開的濃墨,緩緩地氤氳開來,漸漸地在流動,彌漫著壹片暮色蒼茫。此起彼伏亮起的星星點點的燈火,宛如活潑頑皮的精靈那閃爍的目光,營造著神秘朦朧的夜色氛圍。

晚飯後,我有壹個多年的習慣,那就是喜歡在靜謐的花園裏散步。不能說模仿著文學家朱自清走在荷塘的月色下那份信步悠閑,但至少有著同樣的心境,享受著壹樣的月光,放開思緒的翅膀,隨意地任思維悠悠的遊走,那份自然自在的感覺和愜意,也只有在這朦朧靜謐的夜色裏,才能感受那其中恬靜的美妙。

走在茂密的林蔭小道,透過纖細柔長的柳絲,佇立凝視,潔凈而湛藍的夜幕,看上去格外地深邃遙遠,點點星辰,疏密有間地鑲嵌其中,清秀盈盈的壹輪彎月,靜靜地貼在平靜的天幕,顯現著典雅莊重的質感。

藍色的天幕,金黃的星鬥,驀然想起兒時那個夏夜納涼的情景,也是這樣的夏夜,酷熱難奈,外婆先在門前的院子裏,打掃出壹片幹凈的地方,拿來晾曬糧谷的竹編方席,方方正正地鋪開,和我們兄妹幾個孩子,脫了鞋子席地坐下乘風納涼,外婆也就是在那些搖著芭蕉扇子的夏夜,教會了我許多的謎語和歌謠。

看著此時眼前的天空,碧藍如洗,繁星點點,心裏竟然感慨起伏,不禁默默吟誦著那年夏夜的歌謠:“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釘銅釘。。”

恍惚間,此時正坐在那兒時外婆家門前那張方正的竹編大席,猜起謎語,唱著歌謠,任歌聲笑聲隨著涼爽的夜風飄的很遠很遠。往往是安靜地聽完了神秘離奇的傳說,猜了謎語,唱了歌謠,興奮的情緒就沸騰了,光著腳丫跑在院子的青石碾盤周圍,和弟弟妹妹玩耍著捉迷藏,抓特務,壹根高粱桿就是永遠打不完子彈的長槍,負了多少次傷,光榮犧牲了無數次,醒過來,仍然英勇頑強的作戰,靜下來,依舊是手足情深的兄弟姐妹。

沒有奢華的玩具和舒適的貪心,沒有虛榮,沒有浮躁和庸俗,現在看來,真正快樂的源泉,並不需要金錢,地位,豪宅。只要有壹顆淳樸率真的心。也許正如佛教上所說的“貪、嗔、癡、”是壹切不快樂的根源。

坐在櫻花樹下的石椅,仰望壹抹碧藍的蒼穹,回味著兒時的快樂情景,眼前浮現著那張竹編的方席,那青石碾盤上的遊戲,那首首動人的歌謠,那些至今還在腦海裏散發著神秘光環的傳說。而此刻,我只想伸手撫摸記憶中,外婆額頭綻開的菊花般美麗的皺紋。

夏夜是迷人的;夏夜是奇妙的;夏夜是如詩如畫……

夏天的夜幕漸漸降下來了。太陽紅著臉,帶著周圍的紅黃色的朝霞。消失在天邊,吃完晚飯,勞累壹天後的人們來了大榕樹下乘涼。我想:如果冬天把它的壹點兒嚴寒轉到了夏天;而夏天的壹部分炎熱轉到冬天,這壹切不就是兩全其美了嗎?想著想著,壹群螢火蟲飛來,金閃閃的,美麗極了,它們就好像夜空上的金光閃閃的星星壹樣降到了人間。正在此時,傳來了壹陣陣蛙聲,有節奏地叫著,這就好像在比賽誰叫得最大聲。這好像是雷鳴般的響聲。這時,微風習習,吹在樹上,樹葉沙沙地響了起來,為蛙聲和鳴。在清朗的夜空中,壹輪金黃色的月亮好似圓盤,高高地掛著,為大地灑下了皎潔的銀光。夜空中撒遍了金光閃閃的星星,美麗極了。突然幾顆流星飛速的從天際劃過,為夜空添上了幾個音符。聽爸爸說:“夜空中的星星是隕石在天上飛行;而流星的形成是因為這些隕石進入了大氣層,被地球的吸引力吸引進來,而它進入大氣層裏,就會經過摩擦發光的現象。然而我們看到的流星,就是這樣自然形成的。”真是令人想不到,連這流星也有這麽大的學問。

這夏夜可真是迷人的;奇妙的;如詩如畫的……

3. 《夏夜嘆》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麽

《夏夜嘆》這首詩是寫,窗下納涼的情景,希望國家能安定的情景。

《夏夜嘆》

唐五代? 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安得萬裏風,飄飖吹我裳。

昊天出華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虛明見纖毫,羽蟲亦飛揚。物情無巨細,自適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窮年守邊疆。何由壹洗濯,執熱互相望。

竟夕擊刁鬥,喧聲連萬方。青紫雖被體,不如早還鄉。

北城悲笳發,鸛鶴號且翔。況復煩促倦,激烈思時康。

《夏夜嘆》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主要寫的是作者在夏夜納涼時的所見所思,表達了作者對動蕩的局勢和苦難的人民的關切之情。全詩描寫夏夜景色生動細致,體物精細,音調鏗鏘。

翻譯:

漫長的白晝難以日暮,暑熱熏蒸得我心如湯煮。

如何才能喚來萬裏長風,飄飄然吹起我的衣裳?

天空升起皎潔的月亮,茂林上承映著稀疏的月光。

仲夏之夜苦於太短,打開窗子享受壹下微涼。

夜色空明能見到細微之物,昆蟲也在振翅飛翔。

生命之體無論大小,當然都以自得其樂為常情。

於是我想到那些執戈的士兵,壹年到頭守衛邊疆。

怎樣才能使他們能夠洗洗澡呢?他們苦於炎熱卻無可奈何地互相觀望!

整夜在敲擊刁鬥忙於警戒,喧呼聲響遍四面八方。

青紫官服雖然加在他們身上,也不如早日回到故鄉。

華州城北吹響了悲涼的胡笳,鸛鶴哀號著四處飛翔。

時逢亂世,再加上天熱煩躁身體疲憊,我不禁熱切地將太平時世盼想。

綜上所述,此詩主要寫的是窗下納涼的情景以及引發的思慮,充分體現了詩人對社會民生疾苦的關懷之情。全詩寫景細致,寫情深切,語言質樸,音調鏗鏘。

4. 話說納涼 作文

夏夜納涼自古而然,有詩為證:“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鄉下納涼沒有那樣排場,簡陋局促。壹張竹床,幾把凳子,或是將竹席直接鋪到毛茸茸的草坪上,最多,泡壹壺柳葉茶,沖壹盞米湯。全家人吃罷晚飯,主婦、姑娘們沖個熱水澡,男人拖著木屐,把荷花塘當了澡盆。荷葉塘的水清涼無比,由於荷葉的遮掩吸納,水溫比白水蕩至少低兩三度,勞碌了壹天的身體,就像鐵匠鋪裏捶打好的農具坯,是要經過淬火這道程序的。洗畢,拿著芭蕉扇坐在月亮底下,享受著漸漸冷卻的夜風吹拂,降下身上的暑氣,是再愜意不過的美事。納涼最理想的地方,是巷子,太陽尚有壹竹竿高,有的人家就及早動手,把涼床搬到巷子口,搶占有利地形。巷口與圩連通,清風徐來。那時候的扇子也是憑票供應的,很難做到人手壹把,僧多粥少,壹把扇子也成了家底厚薄的象征。新買的扇子,主婦們得對其進行深加工,用布條給扇子邊緣絞邊,那扇子就能經久耐用。扇面上我們還題上打油詩:“七月天氣熱,扇子借不得;雖說是朋友,妳熱我不熱?”

夜晚,天是黑板,星星便是老師板書的生字。牛郎織女星自不言說,因為有個浪漫的傳說,總是被孩子最先認識。北鬥星和南鬥星,也因為造型別開生面,而被我們熟知。它們分別被村人稱作大糞瓢星和小糞瓢星,村人將那兩組星委屈成澆麥子菜園的糞瓢,似乎是對它們的不恭,卻也透出親切。村中那位老私塾,還撚須作過壹副對聯:“北鬥七星水面映天十四點,南來孤雁連身帶影壹雙飛”。還能看到流星,我們稱之為賊星,明明滅滅,倏忽即逝。

納涼,樹頭上生風最妙;更多的時候,樹梢紋絲不動。這時候,納涼的孩子就喊風,喊風被謅成了歌謠:“大風涼小風涼,起個大風給我涼,風在天上轉轉,地上把人喚喚,不喚不起來,風在草堆埋……”仿佛天上的風是家裏的雞或是草坡上的牛,壹喚,它們聽得懂聲音,就聽話來到身邊似的。喊風,還被喊成壹種調式,名曰風歌:“乖乖乖乖我乖乖,我打風歌給妳猜,什麽樹上結大碗(哎),什麽樹上結鋼錐?小伢來,什麽樹上結刺猬?乖乖乖乖我乖乖,妳打風歌給我猜,柿子樹上結大碗(哎),皂角樹上結鋼錐,小伢來,板栗樹上結刺猬。”

聽故事和猜謎語,是納涼的兩道免費大餐。“青竹竿,頂簸箕,裏面曬著白飯胚”,謎底是向日葵;“頭頂烏紗,腳踩泥巴,懷中抱子,胡子拉碴”,便是玉米。犁的謎面是“彎彎樹彎彎柴,彎彎樹上掛金牌,妳把金牌猜到底,我把銀牌翻過來”;風車的謎面是這樣的:“遠望壹條牛,近望沒有頭,打死沒血,剮死沒油。”我將這謎打給在高中讀書的侄兒聽,他抓耳搔腮,想了半天,就是壹身癢不往癢處抓,答非所問,他根本就沒見過風米風稻的風車。有的謎語,是壹謎多底。如:“天燈籠,地吊罐,牛皮打得鐵叫喚”,分別猜月亮、水井、鑼和鼓。“從東門到西門,遇到壹個古怪人,有人點燈不幹活,有人幹活不點燈,有人用針不用線,有人用線不用針”,那是猜螢火蟲、紡棉姑、蜂、蜘蛛。“天生眼,地生包,水生骨頭路生腰”,則是星星、墳墓、冰、石拱橋。

自從有了電風扇和空調,夏夜納涼的景觀,就壹去不復返了,誰還會仰望星空數那“天生眼”呢。天上的眼睛,再也看不到村頭納涼人影幢幢的情景了。

5. 夏夜人們納涼的作文400字~500字

1.天氣是壹年比壹年酷熱,人就像活在蒸籠裏,汗水不由自主地往下淌,我的腦海翻滾著艱辛納涼的壹幕。

以往,住房壹般都是租用單位分配的公房,諸多條件限制,壹家人擠在壹個房間裏,面積不過是十平方米左右,就算很幸運了;房子的墻是用堅實的石頭砌起來的,熱傳遞卻是透明的,房間烘得很,加之窗子也不那麽豁達,挨著走廊,窗子在夜間是緊閉的,通風條件變差,室內備感燥熱。 對付酷熱,老辦法是搖晃蒲扇、紙扇、芭蕉扇等,以此獲得涼意。

自己給自己扇扇子,久而久之,手也酸了,添加的幾多倦意伴著絲絲的涼爽漸漸進入夢鄉。睡著了暫時忘了熱,醒來時卻發現背上的汗水,竟在席子上復印了人的背影。

那年在某山區下鄉,看見理發店的天花板上倒掛著壹張碩大無比的紙板,牽引壹根繩子,我好生奇怪,剛駐足,竟發現理發匠踩著傳動裝置,紙板有節奏地搖晃起來,風兒呼呼地吹向躺椅上正在理發的人。原始的風吹來,身為過客的我也感覺到幾多涼快。

人們總是從原始走向技術變革,並從中獲益。電氣化帶來納涼機械化、自動化。

電風扇問世,有臺式、落地式和壁掛式,以及吊頂式······依仗電力,從不同的角度自動地吹出強風或和風,人們各取所需地納涼,愜意無比。 空調則是奢侈的納涼電器。

人們把房間關(隔)得密不透風,才動用空調,將冷氣留給自己,反季節地蓋起棉被;而熱氣和水壹起源源不絕地排出室外。這期間,電度表像在賽跑壹樣不停地飛奔著。

窗外壹片熱浪襲人。院內,走廊,窗下,甚至穿行的樓梯,人們很難找到壹塊清涼的凈土。

人們走出小天地,尋找納涼的去處。 聚集在大樹下享受樹陰的涼意,觀察婆娑的變幻,雖然單調卻可以隨妳自由聯想,任妳閉目小憩。

壹些人用下棋、打撲克等休閑方式來分散對熱的厭倦和註意力。 有些人,發現附近有山洞,陰涼通風,是大自然造出的空調,不約而同地像開會壹樣聚集在那裏,不過,沒有像樣的中心議題,議論的僅僅是東家長,西家短,傳播點道聽途說的趣聞,也許會說到熱中有涼的故事。

有的人到江河湖海去,到遊泳館去,躲進水中溫柔世界,拒絕熱浪撲面。 有人則鉆進超市和營業廳等有冷氣的地方逛逛。

是購物、散步、娛樂或休閑?其實直奔“納涼”主題的大有人在。來去匆匆的過客,則在超市的風簾下吹風,壹面涼透了心,壹面看著街景和各色的行人的飾物,那是動態的畫,活生生的電影,不用買票,愛看就多待壹會兒,愛走就走,自由得很!當然也有礙生意之門的通暢。

當年大多數的單位都沒有裝空調,可有的營業廳空調的冷氣卻是多得溢出,有些老人家從早到晚就守在門口納涼,為回避太陽,不時地挪動他們的報紙坐墊,重復著昨天的故事和最近的逸聞。有的嘴裏含著煙頭,漫不經心地彈落煙灰,與地上多種廢棄物壹起點綴門面,與高雅的窗明幾凈的大堂形成極大的反差。

只有上級檢查前的灑掃庭除,水龍頭才暫時驅散他們的聚會。 2.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南京市民家庭沒有空調,連電風扇也沒有。

在號稱火爐的南京過夏天,“納涼”對百姓來說是個極其重要的課題。樸實聰明的老南京人創造發明了不少夏季納涼的辦法,具有***性的夏季納涼方式有“三寶”。

第壹寶:竹器納涼擺戰場 夏季納涼的最佳時間為晚上,壹是太陽落山後的晚上天氣涼爽了,二是職工下班了,學生放學了,回到家裏吃完晚飯洗把澡,壹家人聚在院子裏納涼;沒有院子的居民,在沿街也能擺開納涼的架勢,盡情享受天倫之樂,是件最得意的事情。 那時壹般市民家庭沒有電視機,有收音機的家庭也極少,也沒有像現在這樣的各種晨報、晚報等報紙閱讀,晚飯後除學生們要做點作業外(放暑假後學生可以白天做作業),剩余的時間就是納涼閑聊。

壹到傍晚來臨,家家戶戶就端來涼水,甚至是井水,潑向地面降溫,將曬了壹個白天的熱氣沖刷幹凈涼個透。接著劃地為界各占壹方,將家中的納涼器具壹股腦兒搬到院子裏或街邊上,再用清水沖洗壹遍,等待納涼時刻。

當時的納涼器具幾乎全是竹制品:竹涼床、竹凳子、竹躺椅、竹席子。吃完飯、洗完澡,壹個個先後溜出家門來到院內,或坐或躺地開始乘涼。

由於那時居民多數都住在大雜院內或沿街上,壹個門裏或街裏進出,相互十分熟悉,白天各人忙各人的,到了晚上聚在壹起就天南海北地聊了起來:國家大事,廠裏新聞,還有街頭巷尾的傳聞,加上個人觀點評論,說得天花亂墜,十分有趣。經濟條件好的家庭拿出個半導體收音機給大家聽聽,也成為當時最大的時尚。

由於左鄰右舍太熟悉了,所以男人們赤大膊,女人們穿背心短褲,東家串來西家串去,相互間毫不覺得尷尬,仿佛就是壹家人壹樣,這是現代人無法達到的和諧融洽境地。 第二寶:城門洞裏最涼爽 在院內納涼或在大街上納涼的場面,已成為那時南京城市夏季的壹道風景。

不過這種納涼方式在初夏和夏末秋初時管用,在盛夏季節,酷熱難當,四面無風,在普通的室外納涼仍然汗流浹背,於是人們又會采取其他的納涼地點和方式,而城門洞裏納涼最涼爽。於是,家住在靠近南京明城墻城門的居民,如中華門門東門西的、玄武門附近的、解放門附近的、明故宮附近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