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泰戈爾 兒童心理 職業理想 主題思想 誤讀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人教社中職語文教材“基礎模塊”上冊第四單元“職場起點”的教材和教參對印度詩人泰戈爾的散文詩《職業》的導讀和解析產生了嚴重誤讀,因為題為《職業》的兒童散文詩和作者的職業理想毫無關系。這種誤讀不僅把充滿文學意味的詩歌庸俗化和實用化,而且會對教學帶來不利的影響。重要的是,這樣的誤讀竟然能進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和“職業教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並由“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實在是令人震驚。
課文並非直接選自泰戈爾的詩集,而是選自嚴淩君主編的《成長的歲月——我的學生時代讀本1》(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鄭振鐸譯。” 嚴淩君老師在詩歌的前面加了壹段提示:
“這孩子的理想壹點也不遠大,他只想做小販、園丁和更夫,似乎很沒有誌氣,很平庸,長大了這樣活著似乎很沒有價值。真的這樣嗎?職業對於壹個人到底意味著什麽呢?”
嚴淩君老師在《成長的歲月》裏引入《職業》這首詩歌,並加上這樣的提示是沒有問題的,甚至是壹個很妙的選擇。因為他的目的很明顯,他要通過這首詩歌引發人們對生活的思索:職業對於壹個人到底意味著什麽呢?記住,只是“引發”,而不是說詩歌本身就表達了這樣的涵義。但嚴老師依然有壹個小小的遺憾,他的起點出了問題,“這孩子的理想壹點也不遠大,他只想做小販、園丁和更夫”,他把孩子的天真有趣的想法當成了“職業理想”。
嚴老師“失之毫厘”,教材的編著者卻據此“謬以千裏”。嚴老師只是想通過這首詩引發人們對成人世界,對生活,對於職業的思考,而編著者卻完全偏離了方向。
在“課文導讀”中,編者這樣表述:
“課文借兒童的視角,闡釋了對於職業的理解:小販、園丁和更夫,這些看似平庸的職業,在孩童的眼中,卻意味著簡單、純真、快樂和自由的生活。這些職業同樣能成就壹種詩意的生活方式。”
教學參考書中“課文分析指導”總述認為:
“課文是作者借孩子的心理表達自己對職業的認識和看法。在作者看來,做小販、園丁和更夫同樣是有誌氣的、有價值的表現。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情願與否和是否為人們帶來美好感受的區別。小販甜美的叫賣聲給生活帶來了快樂;園丁辛勞的挖掘美化了人們的生活;更夫整夜在街上巡走給人們帶來了安寧和幸福。同時,作者借孩子之口也表達出自己熱愛生活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我們從“導讀”和“分析指導”中可以看出,編者認為,《職業》是泰戈爾借兒童的視角,闡釋對職業的理解,借孩子的心理表達自己對職業的認識和看法,甚至是借孩子之口表達自己熱愛生活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說,他們認為詩歌的主題思想就是表達泰戈爾的職業理想。可我們仔細看看,“導讀”和“分析指導”中的這些充滿理性的,崇高的關於職業的理解、認識和看法,哪壹個是兒童的視角,哪壹個符合兒童的心理,哪壹個又是兒童的語言?況且,兒童從來不做價值判斷,諳熟兒童心理和兒童世界的泰戈爾如果要表達自己的職業理想,卻借助從不做價值判斷的兒童心理來表達,豈不是舍本逐末?此外,我們從詩歌中根本看不到關於職業理想的表述,也無法通過語言分析出相關的內涵。也就是說,詩歌的主題根本就不是表達作者的職業理想。
我們從教參“課文分析指導”本身的矛盾和對比分析中可以看到更多誤讀的內容和細節。課文分析指導認為:
本課分三節。作者借孩子在壹天三個時間段裏的所見、所想、所願,表達自己的特定思想。
我們來看編者對第壹節的分析。
第壹節是孩子早晨的所見、所想、所願。
所見:小巷裏小販在歡快地叫賣,孩子喜歡聽這叫賣聲,表現了他喜歡這職業的心情。
所想:自由,無拘束,歡樂。這是孩子對小販職業的認識和理解:按自己的想法叫賣,自由地無拘束地生活。‘他沒有’的排比句形象地寫出了小販的自由和無拘束。
所願:做小販。“在街上過日子”,並模擬小販的叫賣,說明孩子對小販職業的由衷喜愛。
到目前為止,編者對文本的分析除了主觀臆斷地加入“歡快”和“歡樂”之外,還是很準確的。編者的分析認為,孩子之所以願意是壹個小販,在街上生活,叫賣,是因為他認為小販是自由的,無拘束的。這個分析非常正確,符合原文,也符合小孩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說,編者也承認,孩子所關註的是小販這個職業的自由,無拘束,而並不是這個職業的其它的意義,與職業理想更是毫無關系。換言之,此分析並沒有指向總述,反而使總述論斷失去依據。
第壹節的分析雖然正確,但對文本的理解還不夠深入,不夠完整,沒有揭示出孩子願意做小販,在街上過日子的深層原因。我們應該進壹步思考:孩子為什麽會向往小販的自由和無拘束呢?看看詩歌的第壹句就明白了。忽視第壹句,是編者最大的失誤。“早晨,鐘敲十下的時候,我沿著我們的小巷到學校去。”這不是敘事中的簡單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而是揭示詩歌主旨的關鍵語句,幾乎每壹個要素都富含深意。所以,我們在分析第壹節詩歌的時候(每節詩歌都是如此),應該在孩子所見、所想、所願前再加壹項,仿照編者的分析,姑且叫“所做”。那麽,分析的結構應該是這樣的:
所做:“早晨,鐘敲十下的時候,我沿著我們的小巷到學校去。”所見:“每天我都遇見那個小販,他叫道:‘鐲子呀,亮晶晶的鐲子!’”所想:“他沒有什麽事情急著要做,他沒有哪條街道壹定要走,他沒有什麽地方壹定要去,他沒有什麽規定的時間壹定要回家。”所願:我願意我是壹個小販,在街上過日子,叫著:“鐲子呀,亮晶晶的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