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的意思: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裏征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出塞》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邊塞詩,全文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賞析:
這是壹首著名的邊塞,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願望。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壹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
這裏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裏的戰事自秦漢以來壹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裏長征人未還”,“萬裏”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裏,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出塞的創作背景
《出塞》的寫作背景:當時唐朝的北方邊境已是危機四伏。早在武則天時期,契丹李盡忠反叛唐朝,攻占了營州。安西地區突厥猖狂,唐朝的安北都護府被迫南遷。開元年間,唐玄宗聽取張說的進諫,改革“府兵制”及土地政策,經過數年的戰爭,逐漸奪營州,安定北方邊境,並使安北都護府遷路上所寫。
出塞該詩是作者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秦漢以來,邊關多事,烽火不熄,士兵久戍不歸。詩人關心邊事,同情長期征戰的士兵,認為邊防上的要害問題是將領無用,不能抵禦來犯的敵人,因此借樂府舊題《出塞》作詩以昔諷今。
王昌齡的介紹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
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
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