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行》
唐代:李白
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壹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秋宵月下有懷》
唐代: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勞勞亭》
唐代: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春莊》
唐代:王勃
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
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
《相見歡·微雲壹抹遙峰》
清代:納蘭性德
微雲壹抹遙峰,冷溶溶,恰與個人清曉畫眉同。
紅蠟淚,青綾被,水沈濃,卻與黃茅野店聽西風。
2.借景說理的古詩文有哪些《北風行》唐代:李白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中有壹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秋宵月下有懷》唐代:孟浩然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勞勞亭》唐代:李白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春莊》唐代:王勃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
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相見歡·微雲壹抹遙峰》清代:納蘭性德微雲壹抹遙峰,冷溶溶,恰與個人清曉畫眉同。
紅蠟淚,青綾被,水沈濃,卻與黃茅野店聽西風。
3.說理的詩句(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2)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從側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識:看清楚。 (5)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 (6)緣:同“原”,因為;由於。 (7)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譯文
從正面看廬山的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人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啊![1]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幹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麽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壹峰壹嶺壹丘壹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壹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壹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壹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1]
編輯本段後世影響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壹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壹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壹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壹。 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壹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裏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麽千百次的把後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誌、言情為特點的話,那麽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後另辟的壹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於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壹首好詩。[1]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蘇軾像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書畫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壹,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壹。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等。在政治上屬舊黨。
4.借景說理的寫法寫廬山的詩瀑布
江 為
廬山正南面,瀑布古來聞.
萬裏朝滄海,千尋出白雲.
寒聲終自遠,靈派孰為分.
除鄧天臺後,平流莫可群.
題西林壁
蘇 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瀑布
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長如白練飛,
壹條界破青山色.
江上送客遊廬山
5.題西林壁 中即景說理的詩句就是詩的最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2)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從側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識:看清楚。 (5)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 (6)緣:同“原”,因為;由於。 (7)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譯文
從正面看廬山的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人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啊![1]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幹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麽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壹峰壹嶺壹丘壹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壹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壹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壹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1]
編輯本段後世影響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壹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壹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壹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壹。 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壹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裏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麽千百次的把後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誌、言情為特點的話,那麽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後另辟的壹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於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壹首好詩。[1]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蘇軾像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書畫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壹,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壹。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等。在政治上屬舊黨。
6.關於說理的古詩北宋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南宋朱熹的《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南宋陳與義《襄邑道中》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裏榆堤半日風。
臥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 南宋夏元鼎《絕句》 崆峒訪道至湘湖,萬卷詩書看轉愚。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南宋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北宋王安石《題張司業詩》 蘇州司業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