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前面壹句是什麽?

“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前面壹句是什麽?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範仲淹人物介紹:

範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範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範仲淹苦讀及第, 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歷新政”。不久後,新政受挫,範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範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原文介紹:

《嶽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範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於北宋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為重修嶽陽樓寫的。其中的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較為出名和引用較多的句子。文章通過對洞庭湖的側面描寫襯托嶽陽樓。滕子京是被誣陷擅自動用官錢而被貶的,範仲淹正是借作記之機,含蓄規勸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試圖以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感染老友。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決定了文章敘議結合的風格。《嶽陽樓記》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

歷代評價:

姜遵:朱學究(範仲淹)年雖少,奇士也。他日不惟為顯官,當立盛名於世。

歐陽修:公少有大誌,每以天下為己任。

葉清臣:為社稷之固者,莫知範仲淹。……至於帥領偏裨,貴能坐運籌策,不必親當矢石,王德用素有威名,範仲淹深練軍政,龐籍久經邊任,皆其選也。

蔡襄:公薨之後,獨無余資。君國以忠,親友以義,進退安危,不易其誌。立身大節,明白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