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描寫邊塞大漠的古詩有些什麽

描寫邊塞大漠的古詩有些什麽

壹、高適《燕歌行》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著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風飄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壹夜傳刁鬥。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爭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1.《燕歌行》是高適邊塞詩中最傑出的作品。此詩作於開元二十六年(738),詩前的小序說明了作者的寫作緣起,是因“感征戍之事”而作。詩歌主要反映了士兵征戰生活的艱苦和軍中將帥的驕奢,以及對征人、思婦的同情。 2.全詩可分為四層:第壹層的八句,寫出征。第二層的八句,寫戰敗被圍。第三層的八句,寫征人的悲苦和浴血奮戰。第四層四句,以直接議論作結。 3.《燕歌行》是壹首七言歌行,藝術上很有特色: (1)詩歌的風格雄渾悲壯,筆力矯健頓挫,氣勢壯闊暢達,感情真摯深沈。詩歌的主旨是寫由於將帥的輕敵驕奢、不恤士卒,致使戰爭失敗,士卒遭殃,所以悲憤與感慨之情籠罩著全詩,形成了詩歌的基本情調。詩歌的第壹層出征,以矯健的筆力極力鋪寫唐軍出征的雄壯氣勢,但實際上是諷刺君寵將驕,為被圍兵敗設下伏筆。第二層是戰敗被圍的描寫,寫得極為悲涼。山川蕭條、大漠窮秋、孤城落日的景物描寫,淋漓盡致地渲染了悲涼的氣氛,同時對軍中苦樂不均的現象表達了憤慨。第三層先是暫時撇下戰爭插入了征夫思婦的相思,意在為悲情雪上添霜,然後在“邊庭飄飄”、“絕域蒼茫”的荒涼背景下,描寫了戰士白日的苦鬥和夜晚的淒寒。最後的議論抒情強化了思想與主題的深刻性。整首詩都被作者塗上了極為濃重的悲壯色彩。 (2)詩歌的表現手段也相當豐富,有戰爭過程的敘述,有景物和場面的描寫,也有直接的議論和抒情,或者是以敘代議,或者是敘述描寫透露著抒情。尤其是善於摹寫邊塞的自然環境和渲染戰鬥生活的氣氛。全詩在鮮明的形象之中註入了深厚的悲壯情感,所以王士禎說:“高悲壯而厚。”(《師友詩傳敘錄》)而且詩歌還體現了“尚質主理”(明胡震亨《唐音癸簽》卷五引陳繹曾語)的特點,其語言沒有岑參的飄逸之感,而給人以質實深沈之感,體現出思想與主題的深刻性。 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1.這首詩是岑參邊塞詩的名篇之壹,是作者在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帳下任判官時所作。詩歌借送別來描寫西北塞外雪天景色和將士們的邊塞生活,並寄托著詩人的詠雪送人的情懷。 2.全詩可分為兩層:第壹層為前十句,以如椽的大筆描繪出了邊疆的風雪奇景和將士們的艱苦的軍旅生活。第二層為後八句,描寫了飲酒設樂的送別場景以及壹路風雪送行的情景,隱約透露著依依惜別之情。詩歌的構思十分明晰,即詠雪與送人,層次的安排、場景的變換都獨具匠心,把雄奇的景象和送別的深情巧妙地構築於壹體。 3.這首詩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以獨特的生活感受和敏銳的觀察能力,把奇異瑰麗的自然景色摹寫得淋漓盡致。詩人運用了凝煉的概括、奇妙的想象、形象的比喻、神奇的誇張等多種藝術手法來再現自然景象,並且滲透著詩人的主觀情感。尤其是“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於塞外蕭瑟寒冷的景象中,圖畫出另壹番充滿生機與活力、令人神往與陶醉的奇美景象。寫景的同時,也以具體而真實的筆法描寫了軍營生活的細節和送別的場景,把苦寒的真切感受與眷戀難舍的別情又妙溶其中。達到了詩情與畫意交融的藝術境地。 4.這首詩典型地體現了岑參的詩歌“奇逸而峭”的基本風格。如“北風”、“胡天”句,寫得強勁有力;“瀚海”、“愁雲”句,寫得氣勢磅礴;“忽如”、“千樹”句,寫得奇幻浪漫;“紛紛”、“風掣”句,寫得奇異壯觀;“山回”、“路轉”句,又寫得低回婉轉。總之,詩歌風格雄奇而飄逸,筆力矯健而峭拔,意境新奇而壯美,充滿著奇情妙思與浪漫主義的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