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求辛棄疾的生平和思想~謝謝!!

求辛棄疾的生平和思想~謝謝!!

簡介

辛棄疾(1140-1207)享年67歲,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漢族。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詞人和愛國者。 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歷史上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前13年,山東壹帶即已為金兵侵占,二十壹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紹興三十壹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壹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壹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壹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大誌雄才得不到施展,壹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壹代大家。耿京聚兵山東,節制忠義軍馬,留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令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寧宗朝累官至浙東安撫使,加龍圖閣待制,進樞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饒、鉛山達十余年。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壹生力主抗戰,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誌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沈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是開壹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壹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詞作“大聲鏜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而他作為南宋朝廷大臣而寫的壹篇文章《議練民兵守淮疏》,則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精辟入裏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這篇應用散文感情熾熱,構思縝密,層層深入,有理有據,語言也精確、簡潔。文章僅用了六百余字,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枝不蔓,壹氣貫通,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有預測、字字落到實處,質樸無華,明曉暢達。壹位豪邁曠達的詞人,根據不同的文體的需要,能夠寫出如此嚴謹、樸實的應用文,可見壹位大手筆,在寫作中是不能囿於壹個狹窄天地中的,應該熟練地掌握幾套筆墨,既有自己喜愛的體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寫出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別類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術家,雖擅長壹種兵刃,但對其他武器也能舞動壹樣。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誌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節選自《應用寫作》1998年第1期,《詞壇巨擘 公文高手——讀辛棄疾<議練民兵守淮疏>》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復對北方的懷念。另外,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茍安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壹角不思北上的不滿。胸懷壯誌無處可用,表現在詞裏就是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誌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沖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壹步擴大了題材範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

生平

壹、青壯年時期。止於23歲南渡以前。這是他壹生最為意氣風發的時期。

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22歲的辛棄疾聚眾二千人樹起抗金旗幟。未幾,率部歸耿京起義軍,並力勸耿京歸宋,以圖大業,1162年,辛棄疾奉命南渡,聯系起義軍的歸宋問題。不料叛徒張安國殺了耿京,率部投金。辛棄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棄疾率領五十余名騎兵,奇襲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此舉“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壹見三嘆息”。從此辛棄疾投奔南宋,官為江陰簽判。

二、青壯年時期:

1162年至1181年,從辛棄疾23歲到42歲,是壹生中遊宦時期。這壹時期的辛棄疾,雄心勃勃,壯誌淩雲。他先後上了壹系列奏疏,力陳抗金撫國方略。但他的意見並未被當權者采納。

在此期間,他由簽判到知州,由提點刑獄到安撫使,雖然宦跡無常,但政績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僅半年,當地“荒陋之氣”壹洗而空。他在湖南帥任,創置“飛虎軍”,“軍成,雄鎮壹方,為江上諸軍之冠。”他不失為壹個有清醒政治頭腦憂國憂民的好官。

三、中晚年時期:

1182年至1207年,從43歲到68歲。這期間除了53歲至55歲壹度出任閩中外,兩次遭彈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過,是他壹生被迫歸隱時期。在長期隱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園,留戀山水,追慕陶淵明,寫了大量田園詞,山水詞,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他的愛國激情在某些唱和贈答詞中,也有強烈表達。

辛棄疾64歲高齡時,仍不以久閑為念,不以家事為懷,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就又遭罷免。

辛棄疾自66歲秋,罷居鉛山後,雖屢見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樞密院都城旨要職,但總以年老多病,力辭未就,卒年68歲。

成就

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汙豪強,註意安定民生。壹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收復中原。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壹的愛國熱情,傾訴壯誌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

著作

今存詞629首,數量為宋人詞之冠。詞作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而以慷慨悲壯的愛國詞為其主調。這類詞中歷來為人傳誦之作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寫閑適生活的詞數量最大,這類詞往往於閑適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緒,其精神仍與其愛國詞壹脈相通。如《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水調歌頭·盟鷗》等許多詞中都帶有這種情緒。壹部分寫農村生活的詞清新淳樸,語言淺近,如《清平樂·村居》、《鷓鴣天·戲題村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動的農村風情畫。辛詞中也有寫愛情的詞,如(清平樂)“春宵睡重”就寫得纏綿婉轉,頗能動人。辛棄疾詩今存133首,內容和風格大體上亦如其詞。辛棄疾文今存17篇,多為奏議啟劄等應用文字,頗能見出辛棄疾的見解和謀略。

辛棄疾詞在宋代即已有多種版本,主要為4卷本和12卷本兩種。4卷本名《稼軒詞》,分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閣影宋鈔本及《唐宋名賢百家詞》本。12卷本名《稼軒長短句》,宋刻本已無傳,今傳本通行者有四印齋刻本。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今人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註》。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點校本《稼軒長短句》。

辛棄疾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汙豪強,註意安定民生。壹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壹帶。

晚年壹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壹的愛國熱情,傾訴壯誌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鬥傳統,進壹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點,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辛詞以豪放為主,但又不拘壹格,沈郁、明快、激勵、嫵媚,兼而有之。他善於運用比興手法和奇特想象,對自然界的山、水、風、月、草、木都賦予情感和性格,並有所寄托。他還善於吸收民間口語入詞,尤其善於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別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議論過多而顯得晦澀、呆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壹世之概,於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突起,能於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壹宗。”吳衡照《蓮子居詞話》說:辛稼軒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辛棄疾是“壹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範開《稼軒詞序》)。和陸遊壹樣,是南渡後堅決主張北伐恢復的代表人物。他還能用以民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業,他說:“恢復之事,為祖宗,為社稷,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與天下智勇之士所***也,顧豈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議》)他還能用戰略家的眼光,根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提出抗敵救國的三原則:“壹日無欲速,二日宜審先後,三日能任敗。”(《九議》)

辛棄疾雖沒留下系統明確的文學主張,但從壹些詞句中也能看出他的壹些文學傾向。他說:“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鷓鴣天》)說明他不但重視文學作品的感情作用,而且強調文學應反映重大的社會內容。又說:“詩在經營慘淡中”(《鷓鴣天》),“詩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水調歌頭》)說明他提倡嚴肅的寫作態度。又說:“有意雄華泰,無意巧玲瓏。”(《臨江仙》)說明他特別推崇豪放風格。他還對陶淵明在靜穆恬淡之中帶有壹股兀傲不乎之氣深表推崇。這種審美情趣也直接影響了他的詞風。

辛詞的思想內容

辛詞的內容比蘇詞更為廣闊,真正達到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劉熙載《藝概·詞曲概》)的地步。

辛詞中思想內容最集中、最進步的當屬愛國詞。辛棄疾具有壹般作家所不具備的戎馬生涯,他首先是壹個愛國鬥士,然後才是壹個詞人,因而他的愛國詞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無聊之氣,壹寄之於其詞。”(徐釚《詞苑叢談》卷4)

因此,在愛國詞中尤值得重視的是那些表現自我經歷、自我形象、自我感觸的作品。

那些記錄自己戰鬥生涯,或借助追念自己戰鬥生活而抒發感慨的詞,當屬詞史上獨壹無二的作品,如: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

這首詞上闋所描寫的正是“粵辛巳歲,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嘗鳩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與圖恢復,***籍兵二十五萬,納款於朝”(《美芹十論·序》)的經歷。下闋寫因追念往事而引發的理想落空的悲哀與感慨。但辛棄疾痛苦悲憤,卻不消沈,在苦悶時依然能保有昂揚奮進的精神,如在與另壹愛國誌士陳亮的酬唱中,他既道出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悲憤心情,又道出了他的堅定信念:

事無兩樣人心別,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汗血鹽車無人顧,千裏空收駿骨。正目斷,關河路絕。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

辛棄疾還有很多評議時局,議論世事,關心國家命運,陳述恢復大業,批判投降茍合勢力的詞。在這些詞中,他不是空泛地去議論、陳訴,而是用全身心的感情去傾訴、哭泣、呼號、鼓動。如《菩薩蠻》: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以“無數山”比興抗金事業的重重阻力,以江水東流比興抗敵救國力量是阻擋不住的,真可謂忠憤之氣,拂拂指端。

辛棄疾的愛國詞是通過各種題材加以表現的,最主要的壹是酬唱詞。辛在酬唱詞中很少寫爾汝相思的陳詞,而多以北伐恢復大業***勉,使酬唱詞內容為之壹新。僅以祝壽詞為例,他寫道:“算平戎萬裏,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

二是登臨寫景詞。辛詞中許多愛國名著,如《念奴嬌·我來吊古》、《水龍吟·楚天千裏清秋》、《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永遇樂·千古江山》、《南鄉子·何處望神州》都是這類作品。如《水龍吟》曰:

楚天千裏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勾看了,欄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三是懷古詞。如被楊慎評為辛詞第壹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上闋“意在恢復,故追述孫劉”(宋翔鳳《樂府余論》);追述孫劉,即是批判“三國兩晉形勢與今日不同”,“吳楚之脆弱不足以爭衡中原”,“天下無事,須南自南,北自北”的茍合派論調。下闋意在慎兵,故感慨宋文帝;感慨宋文帝即是提醒當局不要重蹈草率用兵而失敗的覆轍。最後感傷廉頗,感傷廉頗即是感傷自己生不逢時,不得重用。由於借助了詠古,使諷今具有了更深沈的內含。

除愛國詞外,辛棄疾還有許多其它題材的詞。直接或間接描寫農村的約有三四十首。如《清平樂·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等都是詞史上難得的農村詞。辛棄疾曾賦閑家居近20年,因此又寫有很多閑適詞,但閑適非其所願,故爾這類詞又常包含著怨艾的感情,成為表現其愛國思想的壹種變調。辛棄疾也偶作情詞,但“絕不作妮子態”《毛晉《稼軒詞跋》),更有壹種他人難以企及的高遠之懷,如: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

與其說是寫對情人的追求,不如說是“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藝衡館詞選》引梁啟超語)的自白。

當然,辛詞中椰油不少稚樸的民間語言,如"些底事,誤人那,不成真個不思家."總之,他的詞作內容還是很豐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