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2題的古詩是什麽意思

2題的古詩是什麽意思

1.《詠柳》的意思: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裏溫暖的春風,它就像壹把靈巧的剪刀。 2.《春日》的意思: 風和日麗遊春在泗水之濱,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壹新。

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致。 《詠 柳》唐。

賀知章 碧玉妝成壹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春 日》? 宋。?朱 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壹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2.古詩兩首詩意字義

古詩兩首之壹:《石灰吟》原文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作者簡介於謙(1398.5.13-1457.2.16),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於少保,漢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禦史,出按江西,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四年召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於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師,身自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太上皇得歸.天順元年謙以“謀逆”罪被冤殺.弘治謚肅湣,萬歷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於謙與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註釋(1)石灰吟:贊頌石灰.吟:吟頌.指古代詩歌體裁的壹種名稱(古代詩歌的壹種形式).(2)千錘萬鑿:無數次的錘擊開鑿,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千、萬:指撞擊次數多,不是實指壹千壹萬.錘,錘打.鑿,開鑿.(3)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閑:平常,輕松.(4)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人間:人世間.譯文(石頭)只有經過多次撞擊才能從山上開采出來.它把烈火焚燒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壹身清白留在人世間.中心思想《石灰吟》是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於謙的壹首托物言誌詩.此詩因反映了詩人廉潔正直的高尚情操而膾炙人口.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表達自己要和石灰壹樣,不怕艱難、不惜犧牲、堅守清白,決心在艱苦中磨練,堅守清白,準備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負.作品鑒賞這是壹首托物言誌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作為詠物詩,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煉石灰石.加“若等閑”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還象征著誌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第三句“粉身碎骨渾不怕”.“粉身碎骨”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渾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於最後壹句“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誌要做純潔清白的人.於謙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於謙議立景帝,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治.但英宗復辟後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於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古詩兩首之二:《墨梅》原文吾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作者簡介王冕(1287~1359)元末明初著名畫家、詩人、書法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放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九裏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陰野人、浮萍軒子、竹冠草人、梅叟、煮石道者、閑散大夫、老龍、老村、梅翁等.諸暨(今屬浙江)人.王冕以畫梅著稱,尤工墨梅.王冕詩多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描寫田園隱逸生活之作.有《竹齋集》3卷,續集2卷.存世畫跡有《三君子圖》、《墨梅圖》.能治印,創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絕妙.註釋(1)墨梅:用墨筆勾勒出來的梅花(2)吾:我.(3)吾家:因王羲之與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認為王姓自是壹家,有句話叫“三百年前是壹家”.(4)洗硯池:寫字、畫畫後洗筆洗硯的池子.王羲之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這裏化用這個典故.(5)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四種,如,清墨、淡墨、濃墨、焦墨.這裏是說那朵朵盛開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跡點化成的.(6)痕:痕跡.(7)清氣:清香的氣味.(8) 乾坤:天地.譯文我家洗硯池邊有壹棵梅樹,朵朵開放的梅花都顯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別人誇它的顏色好看,只要留下清香的氣味彌漫在天地之間.中心思想這首詩表面上是贊美梅花的精神,實際上寫出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獻媚的胸襟氣質和堅貞純潔的節操.也是作者鄙視流俗,堅貞自守的高尚情操.作品鑒賞這是壹首題畫詩.墨梅就是顏色艷麗的梅花.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開頭兩句“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洗硯池”,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詩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說“我家”.三、四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並不嬌艷,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誇獎,只願散發壹股清香,讓它留。

3.古詩兩首裏兩首古詩的主要意思

1、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譯文:本來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麽也沒有了。只是為沒有親眼看到中國的統壹而感到悲傷。)

2、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文:朝廷的軍隊收復北方領土的那壹天,在家裏祭祀祖先的時候,不要忘記{把這件事情}告訴妳們的父親。)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賞析

原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今譯

劍門關外忽然聽說官軍收復薊北,

乍聽到止不住的淚水灑滿了衣裳。

回頭看妻兒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亂收拾著詩書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裏引吭高歌呵且須縱情飲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別的故鄉。

立即動身穿過了巴峽再穿過巫峽,

然後經過襄陽再轉向那舊都洛陽。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河南府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杜甫生逢開元盛世及安史之亂,壹生顛沛流離,歷盡磨難,他的詩廣泛地記載了這壹時期的現實生活,被人稱為“詩史”。杜甫擅長各種詩體,詩風沈郁頓挫,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註釋

官軍:唐王朝軍隊。

收:收復。

河南河北:泛指黃河以南以北地區,相當於今河南、河北、山東壹帶。

劍外:劍門關之外,即今四川劍南壹帶。

薊北:今河北省北部。當時為安、史叛軍根據地。

初聞:乍聽到。

涕淚:眼淚。

卻看;回頭看。

漫卷:胡亂地卷起。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春天。

巴峽:在今重慶市東的嘉陵江上。

巫峽:在今四川省巫山縣東。

襄陽: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時所作。這壹年杜甫52歲,由於安史之亂而漂泊到劍門之外已是第五個年頭,杜甫無時不期望著能夠平息叛亂,葉落歸根。突然他聽說官軍收復了薊北,喜極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四個連續動作,把驚喜心情有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在“即從”、“穿”、“便下”、“向”這四個富有動感節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著自己仿佛已經穿過巴峽、巫峽,路過襄陽、洛陽,回到了夢寐以求的家鄉。後人說:“此詩句句有喜躍意,壹氣流註,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此詩是老杜“生平第壹首快詩”,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當的評語。

4.古詩兩首(詩意)

壹、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壹灘鷗鷺。

詩意:經常記得在郊野水邊的壹個亭子裏,到了黃昏時候,我因為壹邊遊賞景色,壹邊飲酒,被景色美酒迷醉了,而找不到回家的路途.已經很晚了,我劃著小舟回家,卻不小心將船劃到了蓮花密集生長的地方.怎麽劃出去呢?怎麽劃出去呢?我胡亂的搖動小槳,忽然聽見呼啦啦的壹片響聲,從河灘上飛起了壹群被驚起的鷗鷺.

二、漁歌子 張誌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詩意:白鷺翩翩舞飛在西塞山前,繁茂的桃花競鬧在河堤岸,肥碩的劂魚遊弋在水流裏,戴上箬竹葉子編就的鬥笠,披起綠綠棕草作成的蓑斜風,播撒密密細細的春雨,正是垂釣氛圍,不必急著回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