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為中國文學史上最精致的體制之壹,經過了《詩經》、《楚辭》的發展階段,至兩漢時期便走向衰落,尤其兩漢四百多年間留下的文人的詩歌微乎其微,而到了建安時期,詩歌創作則出現了新的高潮,綻放出燦爛的光芒。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建安風骨”的第壹人——曹操。對曹操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及其人格的正確評價,對其作品人格魅力的探討,不僅是對我國古典文學研究方向及態度具有壹定的意義,同時也對進壹步挖掘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精華,弦揚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具有壹定的實際意義。
1、曹操是個英雄
曹操作為壹個三國時期傑出的封建階級統治者,他的國家疆域廣闊,勢力雄厚;他的詩歌氣魄雄偉,慷慨悲涼。軍人的霸權主義和詩人的浪漫主義在他心中沖撞,構成壹位處世極為矛盾的人物。所以,在歷史不同階段人們對他就有不同的評價。我們理解曹操,理解曹操的詩歌,要把詩歌和他的所作所為聯系在壹起,從歷史上找到他真實的壹面,透過文學對他的歪曲和輿論對他的批評或是矯枉過正,去認識壹個真實的曹操。這樣,我們才能準確地理解他的詩歌的思想,感受詩人的獨特魅力,把握他詩歌的時代意義。魯迅說過,《三國演義》和舞臺上的“花臉奸臣”都“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2、曹操詩歌體現的人格魅力
曹操為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文學家、政治家,他集軍人的豪情和詩人的悲慨於壹身。曹操“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在長期的戎馬生涯中寫下了大量的詩文,是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曹操的詩歌樸實無華、不尚藻飾,思路清新,氣勢雄渾,敢於突破傳統形式的拘束,以感情深摯、氣韻沈雄取勝。軍人的霸權主義和詩人的浪漫主義在他心中沖撞,使他的詩歌在氣魄雄偉之中,也透露出壹種慷慨悲涼。慷慨悲涼,這本來是建安文學的***同基調,不過在曹操的詩中,它表現得最為典型,最為突出。他的詩蒼勁雄渾,開壹代詩風,鮮明地體現了“ 建安風骨”的特色。鐘嶸評價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他的詩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如“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壹,念之斷人腸”等詩句,為“為後世所嘆唱”。“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昂揚地表現了老當益壯,奮鬥不息的精神,至今仍誦不絕。在詩歌體裁上,曹操的樂府詩並不照搬漢樂府成規,而是有所發展。如《薤露行》、《蒿裏行》,在漢樂府中都是挽歌,他卻運用舊題抒寫了全新的內容,被稱為“史詩”和“漢末實錄”。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潔。曹操開創了以樂府寫時事的傳統,影響深遠。曹操的文章也很好,文風質樸,言之有物,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的較好,被魯迅譽為:“壹個改造文章的祖師”。但其突出的文學成就,主要在詩歌。他的詩,在慷慨悲涼中透示的人格魅力,使之成為建安文學甚至是魏晉文學的傑出代表,千百年來仍然具有廣泛深遠的影響。《蒿裏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以他為首所創造的“建安風骨”的文學風格及其傑出的文學成就,對後世的文學發展及延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他的作品,我們也可以強烈感受到曹操獨特的人格魅力。而曹操的人格魅力又是以英雄氣概為其主要的壹面。
首先,曹操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大氣。讀他的詩歌和文章常會為他的英雄氣概所激蕩。哪怕是信手拈來.嬉笑怒罵隨心所欲的短章,也有壹種大氣而不顯粗俗。他的《觀滄海》借景詠情,不但寫出了大海的寬闊和雄偉,也真實抒發了他自己那種叱咤風雲的氣概;他的名作《短歌行》引用了《子衿》和《鹿鳴》的詩句表達對賢才的思慕,以周公自比,抒發了延攬人才,實現江山統壹的雄心壯誌。在他的詩中無不體現了這種在短暫人生中做出轟轟烈烈的事業,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偉大抱負。再如:
《步出夏門行.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作於建安十二年秋)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壹句,氣勢磅礴,格調雄放,充分展現了大海充滿八極的博大寬容。也映襯出詩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闊大胸懷。詩人對大海的盛贊飽含他對祖國統壹大業的歌頌,充滿實現理想的堅定信念。詩人從大處著眼攝取大海中的自然景物的雄偉風姿,讓它們跟自己的理想、壯誌渾然融化,再加以提煉升華創造了精神美和自然美妙合無限的壯美境界。後人稱贊這首詩有“吞吐宇宙氣象” 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