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壹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壹篇樂府詩。下面是我整理的《木蘭詩》的語言特點分析相關內容。
《木蘭詩》的語言特點分析
木蘭詩 / 木蘭辭
南北朝:佚名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語言特點:
《木蘭詩》具有樂府民歌的獨特風格。開篇采用的壹問壹答,是民歌中常見的。《木蘭詩》語言生動質樸,極少雕飾斧鑿:“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流傳千百年來,至今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口語;除了“萬裏赴戎機”六句文字比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著民歌的形式和風格,連鎖、問答、排比、重疊等形式的運用,都與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語言豐富多彩,單就原韻來說,篇幅較長的樂府詩歌大都是隔幾句換壹個韻,很少壹韻到底,這樣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節復雜而有變化。《木蘭詩》壹***換了七個韻,也可以說是七種曲子:“唧唧復唧唧……女亦無所憶”;“西市買鞍韉……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暮宿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裏赴戎機……壯士十年歸”;“天子坐明堂……不知木蘭是女郎”;“雌兔眼迷離……安能辨我是雄雌?”這就相當於壹個題下七首曲子。所不同者,這裏則是壹個完整的歌子。好多民歌每韻的句數比較整齊,而《木蘭詩》的句數卻比較參差。正因為它曾為樂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來都被收入樂府歌中,而且直到現在,仍有評彈藝人在演唱《木蘭詩》。
譯文
嘆息聲壹聲接著壹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麽?問木蘭在惦記什麽?(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麽,也沒有在惦記什麽。昨天晚上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征兵,那麽多卷征兵文冊,每壹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願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裏奔赴戰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余。天子問木蘭有什麽要求,木蘭說不願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裏馬,回到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走出去看壹起打仗的火伴,火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提著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壹起並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擴展: 木蘭詩的藝術特點
1 刻畫“神奇”人物,塑造不朽藝術形象
《木蘭詩》是壹首英雄的贊歌,它成功地塑造了花木蘭這壹女英雄形象。作品著力歌頌了花木蘭英勇善戰的英雄氣概,不慕功名的高貴品質,熱愛家鄉的平民願望。從木蘭身上,集中體現了勞動人民的美德。木蘭原是壹個勤勞善良的平民女子,為了保存父老,毅然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兩千年前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裏,她這壹行為是何等大膽,她拋棄兒女情長,越過重重關山,勇敢地來到前線,這與中國古代女子“繡花樓上,足不出戶”形成鮮明對比,她身經百戰,歷時十年,打敗敵人凱旋歸來,直到這時同伴才發現她是女郎,經過戰爭的磨練,從壹個普通姑娘成為壹個堅強無畏的將軍。但她功成不求賞賜,只願回家與親人團聚,恢復她當年“當戶織”的勞動生活。文章通過木蘭織布時“唯聞女嘆息”的異乎尋常的情態描寫;通過“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的旅途思親的刻畫;通過還鄉後“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的壹系列行動,細膩而真實地揭示了木蘭豐富的內心世界。總之,文章塑造了壹個聰明果敢、堅毅質樸、不貪功名、熱愛家鄉的巾幗英雄形象。
2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
這是《木蘭詩》有別於北朝時期其他樂府民歌的壹大藝術特色。《木蘭詩》的前部分—— —木蘭決計從軍,匆忙備械,萬裏行軍,十年征戰,是從不同的角度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譴責戰爭的罪惡:“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嘆息”中流露出人們的痛苦和無奈;“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年邁之人都不能幸免,寫出兵役負擔沈重的苦難現實;“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表達了人民厭惡戰爭、渴望和平的願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寫出戰爭的長期性、嚴酷性。木蘭從軍這部分,作者運用的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木蘭詩》的後部分—— —還朝拒賞和回鄉團聚,寫出木蘭的願望和理想—— —熱烈地渴求和平安寧的生活。這部分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讀完《木蘭詩》我們冷靜理智地想壹想,木蘭,不是什麽將門之後,未習武,未讀書,而是在家織布的尋常女子,在長期酷烈頻繁的戰亂中能活著回來,已是命大福大造化大,是奇跡;而她不僅活著回來,還建功立業,官封尚書,闔家團聚,在那“野死不葬鳥可食”、“屍喪狹谷口,白骨無人收”的慘痛現實裏,這無疑是浪漫的夢,是作者有意塗上的理想主義色彩。《木蘭詩》在塑造木蘭形象時,沒有沈溺於血與淚的現實不能自拔,而是擺脫了沈重現實的束縛,在地獄般黑暗的現實中燃燒起理想的火炬,使在黑暗中的人們看到希望。它不僅寫出現實生活是怎麽樣的,而且給人壹股清新的力量。《木蘭詩》寫出的理想,是那樣的明快、熱烈、溫馨。黑格爾說:“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木蘭詩》敢於對現實生活的材料,根據理念的.感性來改造,不僅以個別顯現壹般、以偶然展現必然、以現象揭示本質,還在描寫中融註優美的愛憎鮮明的感情,體現崇高的道德和審美的品質,從高尚的情懷裏迸發出詩的光輝,作者以自己理想的光輝照亮乃至在壹定程度上改造描寫對象,使本文脫穎而出。《木蘭詩》前部分寫現實,後部分寫理想,它不僅寫出了苦難,而且還寫出了希望,將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和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結合起來,表達了遭長期戰亂蹂躪的人民的理想,喊出了人民的心聲,喊出了時代的最強音。這是其在北朝民歌中獨占鰲頭的重要原因之壹。《木蘭詩》之所以被譽為“樂府雙壁”之壹,也是因為《木蘭詩》不僅寫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而且還寫出了人民的理想和願望;不僅運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而且還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
3 繁簡適宜、詳略得當,放出奇光異彩
《木蘭詩》可稱得上繁簡相宜的典型之作,有時用繁,用墨如潑;有時用簡,惜墨如金。凡是使用繁筆的地方,都是作者精心描繪之處。木蘭織布時心事重重,嘆息聲聲,幾經詢問,說出緣由:原來木蘭無心織布是因為可汗大規模征兵,征到了父親頭上,無法逃脫,父親年老體衰,木蘭沒有兄長,思慮再三,毅然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此處描寫,極為詳盡,交代了木蘭代父從軍的原因。準備行裝時,木蘭連赴集市,匆忙而有序地購置戰馬鞍具。奔赴戰場時,辭別父母,途經黃河,到達目的地黑山頭,僅用了兩天時間,誇張地表現了木蘭出征的路線,行程的遙遠,行軍的神速,反復運用“不聞…… ,但聞……”的句式,用荒涼的夜間環境烘托出木蘭離家思念親人,離鄉越遠思念愈切的心情。十年後,木蘭辭官回家,親人團聚,恢復女兒裝,欣喜興奮的感情。這些內容,作者不厭其繁,精心描繪,細致入微,可謂是潑墨入水。
4 反復運用對照,暗示其含蓄意義
對照是《木蘭詩》反復運用的藝術手法,它含蓄但又不同於晦澀,更不是為了晦澀,作者總是要運用象征、暗示、隱喻、反襯、寄托、提示、對照等,將作品深藏的意義揭示出來。《木蘭詩》分為兩部分,前部分寫現實: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譴責戰爭;後部分寫理想:木蘭征戰凱旋歸來,回到家鄉,追求和平安寧的生活。前後兩部分相對照,用其“譴責戰爭,熱愛和平”這方面來理解文章的主旨。木蘭“出征前的嘆息,與還鄉時的歡欣”相對照,木蘭的愛憎思想就體現出來了。木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這兩相對照,木蘭反對什麽,渴求什麽,在其情感中就顯露出來。“木蘭不用尚書郎”和“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相對照,勞動人民“渴求和平安寧的生活”與封建知識分子“萬裏覓封侯”的理想,真是涇渭分明呀。
5 互文手法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互文”也稱互文見義,是指上下兩句或壹句話的兩部分,看似無關,實則相互交錯,互相補充,互相滲透來表達壹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手法。整篇文章中作者大量使用互文,使主題思想表達得更加深刻。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說的是,將軍和壯士身經百戰,有的不幸戰死,有的勝利回來了,而不是“將軍經歷多次戰爭戰死沙場,壯士征戰十年回來了”。此類互文的句子在詩中還有許多,如,“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理雲鬢”和“帖花黃”的動作同是當窗對鏡來做的。再如,“東市買駿馬…… 長鞭”,“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等。另外,全詩用口語寫成,生活氣息極濃,如,“唧唧”、“濺濺”、“啾啾”、“霍霍”這些擬聲詞的運用,樸素自然;“阿爺”、“阿姊”、“可汗”這些新詞,都是俗文學的特色,不事雕刻而自然流暢等。全詩生動活潑,清新剛健,不失民歌特色,不愧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