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如何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如何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先人們留下了無數燦爛的文化精髓。先秦散文,諸子百家,唐詩宋詞……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滋養了壹代又壹代的華夏子孫,民族精神也在傳統文化的積澱中不斷傳承鞏固,中國傳統文化是華夏民族精神文明的結晶和體現。

 

壹、重視傳統文化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慢慢也熱衷於外來文化,他們吃起了洋快餐,看起了壹些外國影視,越來越遠離自己的傳統文化,甚至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冷漠感。天天唱著意境淺顯的流行歌曲,卻背不出字字珠璣的古詩文;學生們捧著卡通漫畫看得津津有味,卻對古典名著敬而遠之;傳統節日,不知意義何在:民族英雄,不知朝代事跡······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社會,社會道德的缺失、精神底蘊的淡薄無壹不和傳統文化的逐漸失落有關。站在時代的講臺,如何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向學生實施傳統文化的教育,這是我們初中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二、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因素

初中語文教材既是各種語文知識的載體,也是各種文化知識的載體,他的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古代表疏奏章等政府公文的名篇佳作;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是五言古詩的典範;詞與曲,是中國特有的詩歌形式,初中語文教材中也選入了壹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氣勢磅礴的豪放之作。“記”、“說”、“序”、“論”“銘”等也是古代運用非常廣泛的壹種文體,如袁宏道的《滿井遊記》是風格清新的寫景小品;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以贈序的形式告誡後生。教材選錄了壹定數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片斷:如《水滸傳》中的精采片斷《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儒林外史》中的《範進中舉》等。這些選錄的作品代表了我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不僅顯示出中國氣派和中國作風,而且充分反映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小說審美意識和審美特征。語文教師只需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稍微進行課外拓展,傳統文化知識就自然而然透滲進學生的腦海裏。

三、體會作者的情感

“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遊壹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自己雖然年邁力衰獨處孤村,但對祖國並不悲哀絕望,還想著替國家出征防守邊關,表達了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誌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王昌齡的《出塞》、龔自珍的《己亥雜詩》等都抒寫出了詩人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後做祖國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賀知章《回鄉偶書》等作者表現自己對家鄉強烈的熱愛和思戀之情。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中,對親人的關愛思念之情溢於言表,使人感動至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他們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親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進而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傳統教育。

四、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室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如果學生每天生活在壹個充滿文化氛圍的環境裏,耳濡目染,勢必更能提高學生的素養。這樣就需要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做壹個有心人,教室裏的墻壁上布置那些帶有傳統文化的名人名言,黑板角每日壹言,學生課桌右上方可張貼勵誌語。在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還可以配合學校、班主任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和愛好。如學唱國粹京劇,彈拉各種民族樂器,播放古樂、古曲,或利用早讀舉行古詩文朗誦等壹系列形式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農村學生也許相對於城市學生來說稍顯慢壹些,但只要我們持之以恒,營造成壹種氛圍,就會越做越好。

五、加強語言實踐

民族文化蘊涵於民族的語言文字之中,任何壹個民族的語言文字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積澱。它直接與民族感情相聯系,構成了維系民族成員的心理紐帶,是民族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訓練是語言學習的手段,也是文化傳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訓練內容,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美妙。

據說紀昀編纂《四庫全書》時,皇上曾命他在紙扇上題字,紀昀寫了王之渙的《涼州詞》,乾隆壹看,沈著臉問:“怎麽丟了壹個‘間’字?”紀昀接過扇子,看了看,鎮定地說:“沒有丟字,皇上,這是壹首詞。”說完,就讀了起來——請想壹想,《涼州詞》少了個“間”字,怎麽通過改變停頓變成壹首詞?通過討論,學生會發現這樣讀來別有趣味:“黃河遠上,白雲壹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項訓練使學生了解了語言表達的靈活性、語言訓練的趣味性以及詩與詞之間的區別。

我們還可以利用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性學習、寫作的形式,以某個傳統節日為契機進行語言實踐。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壹些信息,如端午節有哪些別名?端午節的來歷及與哪些著名的人物有關?妳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跡嗎?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撰寫報告,以網頁、演示文稿等形式進行交流。還可以看《屈原》、唱《橘頌》、吟詩詞、賽龍舟、選艾葉、佩香囊、吃粽子······壹個傳統節日,從查詢資料到實踐體驗,可以安排壹個較長的周期,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把地域文化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這樣的文化傳承更是意義深遠的。

當前,我們的語文課程尤其需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強對民族優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創造和發展。作為語文教師,責無旁貸地應當擔起這壹份神聖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層次、有系統、有廣度、有深度地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內化在學生的精神中,讓優秀的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依然綻放著精神之花,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