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萬物蘇醒,處處充滿活力,院子裏的壹棵大白楊開始發芽了。各種蔬菜也在土裏發芽,我們在山上栽上了幾棵山楂樹,讓它們紮根,發芽、開花、結果。
轉眼,夏天來臨,樹葉由嫩綠變成深綠色,小院子被綠色環繞著,五彩的蝴蝶在花叢中飛舞,我和小夥伴們呢?更不會寂寞。放上壹張板凳,做作業、打撲克、下象棋,吃著可口的西紅柿,壹起暢談美好的理想。累了的時候,在樹上掛壹根繩子,蕩會兒秋千,那真是美的享受。
秋姑娘值班了,她用嬌嫩的小手洗凈了天空。小院呢,在秋風的吹動下,正在追趕“時髦”,換上了金黃的外套,好壹位成熟的天使——秋姑娘啊!
冬天,北風送來了大地的銀裝——雪。小院子裏此時也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我呵著凍紅的小手和小夥伴們壹起堆壹個大雪人,讓它站在門外,作為“哨兵”。有時,還滾個大雪球,作為禮物,送給我那親愛的媽媽。
啊!誰說我家荒涼寂寞呢?誰說我家簡陋單調呢?妳看,我家小院壹年四季都充滿了無限的生機,充滿了活力,給人以無限的樂趣,使人們愛得深沈,看得親切。啊!我家的小院子…… 暑假中,我有幸跟爸爸到九華山壹遊。
天臺是九華群峰之冠。古人有不到天臺不算遊過九華的說法。因此,我與爸爸到九華山的當天早晨,便馬不停蹄地向天臺進發。
壹場大雨剛過,喚起了漫山雲霧,我和爸爸穿雲破霧踏上山徑。山路兩旁杉竹成林,泉水淙淙,遠遠望去,天臺峰高插雲間,如壹把穿天銀劍聳立在雲霧之中。我們壹邊趕路,壹邊欣賞沿途景色,經過百歲宮、回行閣,直至天臺峰下的鳳凰古松前。
仰望天臺,峰上雲霧繚繞,山徑蜿蜒曲折,像壹條彩帶從雲間飄落下來,遊人似壹個個小白點,零零星星散布在彩帶上,緩緩地向上移動著。
起初,我勁頭十足,趕超了幾位老人,但是隨著山路的明顯變陡,我的沖勁漸漸地小了,走不壹會兒,已汗流浹背,“呼哧、呼哧”地直喘粗氣。
我停下來俯視山腳,鳳凰古松已像小樹苗壹般;再仰望峰頂,它仍舊隱現在雲霧深處。到峰頂還有多少路呢?我想打退堂鼓了。爸爸說:“走完石階便到山頂。”於是,我又鼓足氣力向前沖去,走不到十來步,我壹屁股坐在地上,實在走不動了。
“難道妳還比不上古代三步壹磕頭上山拜佛的人嗎?妳腳下的路是築路工人用血汗開成的,登山不畏難,畏難不登山。”爸爸激勵著我。這時,趕上來的壹位老人也幫著爸爸說服我: “小朋友,怎麽不走啦?‘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古人這句話說得多麽正確!妳要看到九華山全景,就必須登上峰頂。走吧!咱們壹起上。”聽了父輩們的教誨,我激動萬分,疲勞頓時消失了大半,跳起來繼續前進。到了最後壹段,石階已成了“碰鼻階”,兩側是萬丈深淵,叫人看了頭暈。我好像頭頂著前面人的腳,腳踩著後面人的頭,壹步步向上爬著。
經過壹番艱苦的努力,我們終於登上了峰頂。在這裏耳聽松濤流泉,環顧四周,但見莽莽蒼蒼,九華群峰猶如朵朵蓮花在雲海中若隱若現,極目遠眺,大江如練,再遠處,黃山廬山等名山隱約可見。此時再看刻在石壁上的“非人間”三字,覺得更加傳神了。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是啊,攀登高峰,必須付出極其艱辛的努力。
要將最瑰麗、斑斕的筆墨放在景色的最美處。索道徐蒿泉妳到過香山嗎?乘過索道嗎?妳若到了北京,不去香山,那將是壹件遺憾的事。我們全家在7月11日——我盼望已久的日子,到香山盡興地玩了壹趟。
這天下午,我們到了香山,壹路上,看到壹片繁華的景象:買賣成交,生意興隆,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我們走進香山公園的大門,只見壹條鋼索高懸半空之中。這便是香山索道。由於我是第壹次見到,感到十分新鮮有趣,便三步並作兩步地跑過去,排隊買票,和爸爸、媽媽壹同進入站臺。舉目只見壹張張雙人椅懸空高掛在鐵索上,初壹看,真使人膽戰心驚。前面的人紛紛坐上雙人椅,那雙人椅帶著他們搖搖晃晃地向上移動。這時,我既想上去,又不敢上去。媽媽鼓勵我說:“別怕,勇敢些!別人不是安然無恙嗎?”在媽媽的鼓勵下,我懷著好奇心和她壹起坐上雙人椅。
雙人椅沿坡徐徐上升,我心裏像有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突然,椅子震動了好幾下,發出“咯噔咯噔……”的聲音,把我嚇了壹跳,不知是怎麽回事。壹會兒,椅子又發出“咯噔……”的聲音,震動了幾下。我壯大膽子,循聲望去,這才發現這聲音是由於雙人椅經過支架,和齒輪碰撞、磨擦時而發出的。壹場虛驚之後,我松了口氣。突然,椅子又發出“吱呀吱呀……”
的聲音,我的心壹下子跳到了喉嚨口,似乎就要蹦出來了。四處壹望,原來是別人的椅子經過支架時傳來的余震。我總算放心了,但是根本不敢往下看,心中只想:快到達香爐峰。
到了香爐峰,我們在上面玩了壹會兒,便又乘坐索道下山去。這次,我心裏有底,不再害怕,觀賞起大好風光來了。只見滿山遍野到處都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聽說,這裏即使在三伏天,走路也不見汗,真是消暑勝地啊!
在索道上還可以看到香山紅葉。可惜,我們來的不是時候,聽爸爸說,秋天到這裏來,能看到楓葉似火、瑰麗無比的景色。在索道上,也能觀賞到北京夏日全貌。只見樹木郁郁蔥蔥,綠蔭蔽天,祖國的“四化”建設不也像萬木爭榮嗎?
我所乘的索道是我國自行建設建造的第壹條索道,它於 1983 年建成,1985 年正式使用。我們真是有幸,趕上了好時候。它上下水平線 1273 米,高差431米。在這樣險峻的山上,能做到這樣,足見它是壹項宏偉的工程。
“妳看!”媽媽指著昆明湖對我說。我舉目遠望,原來有些氣魄的昆明湖,在這裏壹看,只不過是壹盆清水,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佛香閣、排雲殿,成了盆景了,白塔、玉泉寶塔都成了小工藝品,碧雲寺成了小玩意兒。整個北京城,好像是壹幅著名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笑壹笑!”爸爸對我們說:“哢嚓”壹聲,爸爸把古老的北京城拍了下來,也把欣欣向榮、日新月異的祖國景色拍了下來,照片也記錄了我們合家乘索道的歡愉。
簡評
寫文章不但要懂得哪些要寫,更要懂得哪些不要寫,對香山壹遊的其他部分,小作者或是簡,或是略。全文只是詳寫乘坐索道上下的這壹段,因為索道是新鮮玩意兒,是少年朋友興趣之所在,而且這壹段的觀覽,如縮千裏山河於尺幅之中,將香山乃至北京的全貌,盡收眼底了。
詳中又有略,略中又有變,乘索道上山,只寫新奇之感和膽怯之感,而在下山部分寫景觀,前後不重復。嘉陵索道的遊覽記唐良瑜自從看了日本電影《媽媽的生日》後,我被電影中的索道車吸引住了,我真想去坐壹坐喲!而今,我的願望實現了,在我們重慶也建起了壹條嘉陵客運架空索道。壹天下午,老師帶領我們坐索道車去遊覽。
剛轉過滄白路口,我們遠遠地就望見像飛機卻沒有機翼,像汽車卻沒有輪子的索道車,正在不快不慢地淩空飛行。同學們看呆了,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腳步,盡情飽覽。這時.我不禁想起壹首詩:
橫越嘉陵碧波,那兩根堅韌的鋼纜,把當今的蜀道,自信地牽上青天,似行星飄渡銀河,像風箏漫遊藍天。
……我們來到索道南站,只見“嘉陵索道”四個用大理石鐫刻的鮮紅大字,十分引人註目。我們走上三樓“山”字形的站臺上,壹位解說員阿姨對我們說:“嘉陵索道全長740米,兩組索道分別由承載索和牽引索組成……”我們聞聲望去,兩組索道有力地向嘉陵江北岸延伸,最後在溟中消失。操縱臺上,兩位工作人員正全神貫註地操縱著索道車。這時,壹輛紅黃相襯、呈流線型的索道車徐徐駛進了站臺。車身色調是那麽柔和、協調,形狀是那麽神氣。壹個巨大的機械手牢牢地抓住車廂,用6只大滑輪掛在承載索上。上車了,我們爭先恐後地進入車廂。開車鈴聲壹響,索道車啟動了,只見站臺和拔地而起的樓群飛快地向後倒退。車內沒有馬達轟鳴,只有滑輪發出的輕微的嗡嗡聲,真使人感到仿佛在騰雲駕霧壹般。極目瞫望,只見行人如螞蟻,汽車像甲蟲,朵朵白雲像盛開的大牡丹飄浮在空中,那碧綠色的嘉陵江水唱著歡樂的歌滾滾向前。沿江整齊排列著的船只整裝待發。那滿載物資的千噸巨輪正乘風破浪,昂首前進。還有那密如森林的起重機在繁忙地工作著,整個重慶港呈現出壹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壹位同學詼諧地問:“妳們說,現在誰對索道車最眼饞?”同學們都楞住了。“哎,告訴妳們吧,要數牛郎織女最眼饞!如果銀河也安上這玩藝兒,他們就不會壹年到頭只盼壹個 7 月啦!”同學們都哈哈大笑起來。不壹會,索道車就到達了北站。這索道車把江南江北聯結在壹起了,山城人民多年的心願實現了。我不由得又想起另壹首贊美索道的詩來——啊!嘉陵索道,您那兩根平行的鋼纜,是數學式裏的等號,它精采地演繹出,江北等於江南,企求等於現實,天堂等於人間。
不壹會兒,我們又乘著索道車回到南岸,同學們興高采烈地說:“這次坐索道車真有趣,簡直過了壹次‘飛機癮’!”
啊,嘉陵索道!妳為嘉陵江南北兩岸人民的交通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妳為山城增添了瑰麗的色彩。
因為心情輕松愉快,在觀景之余,居然壹再地想起詩,引在文章中,增加遊記的感染力,以詩歌的藝術美,映襯了景色的自然美與記敘所要表現的主題,也是有機地結合在壹起的。遊山人們傳說:網嶴的石門山上奇峰羅列,怪石嶙峋,飛瀑碧潭,風景如畫。
還說網嶴老龍在那兒築起過富麗堂皇的龍宮。說得我心裏癢癢的,恨不得長上兩只翅膀,飛到那裏去看個痛快。
9月8日,我們五年級同學,在老師帶領下,興沖沖地沿著崎嶇的山路,向石門山進發。壹路上山青水秀,景色迷人。
上石門山,先得過石門。所謂石門,真有點名不虛傳。兩塊大石,分立在要道兩旁。左邊壹塊,巍然矗立,如守門衛士;右邊壹塊,像只巨大的青蛙,威武地迎面而蹲,半張著大嘴,如在盤問進入龍宮的人們,形態逼真。
通過石門,來到了壹個山坑。坑邊有個懸崖,懸巖遮天,宛如涼棚,崖頂的那塊巨石,像頃刻要倒下來似的,真險啊!我們爭先恐後地走進那個天然的“涼棚”,壹股涼爽的山風迎面吹來,這時比吃冷飲還要舒服。我壹頭躺在壹塊光滑的像床壹樣的大石上,擡眼仰望,啊!不知是哪個手藝高超的石匠,把“涼棚”頂鑿得那樣平整,簡直跟水泥房的房頂壹樣。我們在“涼棚”裏歇幹了汗水,又興致十足地前進。
越過山坑,繞過壹塊如巨人之拳的大石,我們又曲折盤旋而上。
“飛來峰!飛來峰!”前邊有人大聲歡叫。大家的目光壹齊投向飛來峰。
於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有的說像巨人,有的說像直立的黑熊,有的說像大蘑菇……其實都是各人從不同的方位看到的飛來峰的不同形態。這時,我順著身邊的壹位同學所指的方向望去,發現飛來峰是壹塊聳立在山腰的巨大巖石,靠近頂部像個老翁,他背著壹塊沈重的條石,被壓得駝著背,彎著腰,正艱難地往上壹步步地攀登。
我們繼續登山,來到高處,再回頭看看飛來峰,啊!變了,“老翁”變成大烏龜了。“看!那上面翹著的石頭,多像烏龜伸出的頭和頸;看!它背上還馱著個大水泥包呢!”我大聲地說。老師接過話題說:“當年網嶴老龍王大興土木建造龍宮,征集了全村的壯丁還不夠,連它的蝦兵蟹將,甚至烏龜丞相也被拉來背石頭了。因為他平時不愛勞動,背著石頭慢騰騰地爬行,龍王見他偷懶,就罰他站在這裏……”說得大家哈哈大笑。
經過了拔地而起的“壹線天”,繞過了龍王歇腳的下龍潭,穿過箭竹叢,山路更加狹窄,路旁的荊棘野草長得沒過了頭頂。我們“披荊斬棘”地穿行其間,壹會兒走在山坑左邊,壹會兒走在山坑右邊,心眼裏盼著早點看到上龍潭。
突然,嘩嘩的流水聲,像萬面金鑼齊鳴,從前面傳來,上龍潭到了!大家擡頭望去,龍潭左右山壁陡峭,上方,壹道銀瀑從峭壁懸崖上飛流直下,中途分成了幾綹,約有二三十米高,像銀河從九天落了下來,又像透明的水晶柱支撐著即將傾倒的危巖。
走近龍潭,只見從飛瀑中噴濺出來的水珠,大的如珍珠般晶瑩透亮,歡蹦跳躍;小的細如煙塵,彌漫於空氣之中,成了濛濛水霧,給山澗林木披上了壹層薄薄的輕紗。壹陣陣透心的涼氣迎面撲來,驅走了人們身上的熱汗和疲勞,換來了壹身涼爽。
上龍潭三面環山,像壹塊碧玉鑲嵌在眾山之間。它直徑六七米,潭深二三米,壹潭碧水,著實喜人。龍潭的水真清啊!清得能看清潭底的沙石和水草;龍潭的水真靜啊!跟奔流的小溪恰好成了鮮明的對比。同學們紛紛捧潭水解渴,潭水清涼,飲後大家都說家鄉的水真甜!
看罷潭水,我們就地休息,指點遠近山景,說說笑笑,津津有味。我想,人們把上龍潭叫龍宮,大概是對這裏的青山綠水、奇石怪峰、茂林飛瀑的贊譽吧!
簡評
過石門,進“涼棚”,看飛來峰,觀上龍潭——我們同樣隨著小作者領略了這裏奇石怪峰、茂林飛瀑的風光。文章的遊蹤是清晰的,景觀是具體的,而除此之外,小作者還特別描寫了遊覽者的“遊興”,這更增添了自然景觀的生動和趣味。忘不了的佘山虞舜華我忘不了那連綿起伏的佘山,忘不了那令人陶醉的佘山的綠。佘山是我們上海市郊平原上的壹座山,它雖然不像桂林的山那樣秀,那樣奇,那樣險,卻有著它自己的獨特之處,那就是它的綠。
那天,我們乘車到佘山去開展隊日活動。從學校出發,車行了壹小時左右,車廂裏的同學們就嚷起來了:“到啦!到啦!佘山到啦!”“瞧,那佘山多美啊!”“快來看呀,山頂上還有天文臺呢!”……從遠處眺望那佘山的美景,只見那連綿起伏的山峰,像壹個個手拉手兒的小朋友排在那兒。那壹座座山峰,都十分友好,十分平等,誰也不孤峰突起,好像誰也不願脫離集體,誰也不盛氣淩人似的。遠望佘山的綠,真是郁郁蔥蔥。整個山就好像是壹座墨綠翡翠雕成的屏風。
我們的車子開到佘山腳下,從山腳往上望,那壹座座山峰好像突然竄高了,幾乎碰著白雲了。天空是壹片蔚藍,佘山是壹片墨綠,這景色實在太美了。壹陣風吹來,佘山上的綠樹卷起壹陣陣綠浪。近看佘山的綠,不盡是墨綠,那萬樹枝頭,新芽嫩葉,給墨綠的海洋渲染上淡淡的嫩綠。山腳下黃塵飛揚,可山頂空氣還是那麽明凈,到處是壹塵不染的迷人的綠。
我們在濃密的綠樹叢中向上攀登,好像在綠色的海洋中遊泳,當我們登上佘山的頂峰時,自己仿佛站在壹朵巨大無比的綠色浪尖上。我們向四周眺望,那平日毫不在意的田野,現在卻變得那麽神奇而有趣。壹塊塊幾何圖形,有深綠的,也有淺綠的,有深黃的,也有淡黃的,它們壹塊緊挨著壹塊,編織成壹幅巨大的地毯,從山腳下壹直鋪向遠方。遠處公路上奔馳的汽車,望過去就像玩具小汽車似的。站在佘山頂上往下望,似乎壹切都變小了,只有那佘山的綠,是無邊無際的,從山腳綠到山頂,似乎從它周圍的空氣裏也能聞到綠的清香。
佘山天文臺是我國著名的天文臺。它在佘山頂上,好像是嵌在綠色浪尖上的壹顆明珠。這兒有巨大的天文望遠鏡,可以觀察到銀河以外的星星。正當我們在天文臺參觀快結束時,老天突然變了臉。壹陣烏雲壓來,竟下起霏霏細雨,老師催促我們快步下山。在下山時,我又註意到了佘山雨中的綠,那密密地細雨,好像給佘山洗了壹次淋浴,滿山遍野的樹葉上,掛著晶瑩的水珠,這時佘山的綠,是閃光的綠,透明的綠,是迷人的綠,醉人的綠……美麗的佘山啊,誰都想多看您壹眼,誰也不願意離開您。可是無情的汽車把我們拉走了。真是去時心切切,歸來意綿綿。我從車窗伸手向佘山告別:
再見了,迷人的佘山,我永遠忘不了您那醉人的綠!
簡評
小作者重點抓了佘山景色的壹個特色:綠。
寫佘山綠色景物,按由遠及近的方位順序,從不同角度作生動的描繪。
先寫遠望,再寫近看;從山腳向上寫,自山頂往下望;最後寫“佘山雨中的綠”。
寫佘山的綠,分別是遠望象壹座墨綠翡翠雕成的屏風,近看不盡是墨綠,萬樹枝頭,新芽嫩葉,給墨綠的海洋渲染上淡淡的嫩綠,是壹塵不染的綠,站在山頂往下望,佘山的綠是無邊無際的,而雨後的綠呢?又是閃光、透明、迷人、醉人的……作者正是抓住了“綠”的特點,層層渲染,使描寫的景物更加鮮明、突出。春遊超山吳曉媛今年春遊,我們去遊超山。
“超山到了!”同學們歡呼著進入超山。
喲,超山的十裏梅海真是名不虛傳。這裏有雪壹般的白梅,霞壹樣的紅梅,碧玉似的綠梅,還有金黃色的臘梅。株株梅樹亭亭玉立,芳香襲人。
“登山啦!”我從陶醉中蘇醒過來,和同學們壹起興致勃勃地向山頂跑。
跑了壹程,忽覺得點點細小的東西落在臉上,清涼涼的。哦,下濛濛細雨了。
在細雨中攀登,更有壹番趣味。
我壹路聞著泥土的清香,欣賞著從濕潤中透出幾分綠意的新芽。她們正貪婪地吮吸著這春天的甘露。我想:天上如果真有仙人,他們壹定會來到這裏觀賞的。這裏是多麽美啊!我覺得腿酸溜溜的,還微微顫抖,有點累了。
我在雨霧中仿佛看到超峰在向我微笑,鼓勵我快快向上攀登。我咬緊牙,直往上跑,汗水和雨水順著臉頰流了下來……啊,超峰離我不遠了!我停下喘口氣,撩了撩額前的頭發,和同學們壹起歡呼著奮力向上攀登,終於登上了超山的峰頂。我往峭壁上望去,上面刻著“超峰”兩個剛勁有力的大字,準是哪位書法家寫的。向四周望去,映入眼簾的是千姿百態的大小不等的石塊,要是在這裏捉迷藏多有趣啊!我迎著輕拂的春風,跑到扶欄旁向下俯視,山下的壹切都變小了:幢幢房屋好似壹個個鴿子籠;公路上的汽車好像甲蟲在蠕動;田野如同無邊無際的綠色大地毯。唷,我腳下還有壹大片乳白的雲呢,仔細壹看,原來“雲”是山下的梅海。
雨停了。她在壯麗的超山撒滿了珍珠。啊,春天,妳多美好!祖國,妳多壯美!
簡評
以登山的過程為線索,突出描繪了超山梅海的特點。第三段寫近看梅花,第五段寫登上超峰看腳下梅花組成的壹大片“雲”,把超山梅花的特點寫得比較充分。
山不在高,有景則美,各山的景各不相同,有特色的景才是作文的好材料。遊洞記得我快要上學的那年夏天,爸爸第壹次帶我到黃龍洞去遊玩,我高興極了。壹進黃龍洞的大門,我連水池中盛開的小睡蓮都顧不上看,就壹口氣跑到水潭邊尋找黃龍。可龍頭怎麽也找不到,急得我纏著爸爸直問:“黃龍怎麽不見了?是不是飛走了?它飛到哪裏去了?”爸爸輕輕地撫摸著我的頭,喃喃地說:“前些年,黃龍被壹些壞人‘攆’走了。”爸爸指著汗流浹背的園林工人,高興地說:“別急,妳看,工人叔叔不是正在整修園林迎接黃龍回來嗎?”
第二年春天,我們全家登上初陽臺,繞過紫雲山,又壹次來到黃龍洞。
走過幾十級新臺階,啊!眼前紅嫣嫣的壹片,是杜鵑花來迎接我們了。穿過層層疊疊的假山,我壹眼就看見了黃色的龍頭,高興得又蹦又跳,驚喜地喊著:“黃龍回來了!黃龍回來了!”清水潭邊,遊玩的人可多啦!有年老的、有年少的,有杭州本地遊客,也有許多外地遊客。叔叔阿姨們拿著照相機,忙著在龍頭下留影,壹張張臉笑得像開了花。我把龍頭仔細地看了又看,黃龍頭上長著壹對美麗的龍角,嘴邊翹著兩根龍須,瞪著壹雙烏黑發亮的大龍眼,咧開龍嘴,壹股清泉源源流出。我跑到橋上,捧起清泉壹嘗,甜滋滋的,真清涼啊。
今年中秋,我們全家第三次遊覽黃龍洞。我們漫步走進了油漆壹新的大門,石徑兩旁是茂密的竹林。忽然,妹妹叫起來:“姐姐,快看龍!”我順著她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見原來墻窗上殘缺不全的梅花鹿不見了,已變成了壹條條龍。我和妹妹跑進花窗,壹條壹條地數過去,嗨!壹***有九條龍!有的像在空中騰飛,張牙舞爪,有的像小淘氣壹樣,在玩耍火球;還有的就像《哪咤鬧海》中的海龍王在噴水……雕塑工人用勤勞靈巧的雙手,把壹條條龍裝扮得栩栩如生,給黃龍洞增添了神話般的特色……出了方竹園,壹眼就看到不停噴水的大龍頭。龍頭的右邊新修了壹個亭子,叫“鶴止亭”。亭頂上,佇立著壹只美麗的仙鶴。它好像剛從遠處飛來,靜聽著黃龍唱歌、吟詩。
涼爽的秋風送來了壹陣陣撲鼻的桂花香,夕陽透過樹林,給龍頭、綠水潭、假山、亭臺和壹群群遊人披上了壹層金色的光彩。多美啊,金色的黃龍洞!
簡評
三次遊黃龍洞,三次記述的內容不同。第壹次留給人壹個懸念:黃龍是否能歸洞呢?第二次詳寫了黃龍,第三次遊觀再寫什麽呢?這又是壹個懸念,正是經過作者文筆的跌宕起伏,迂回曲折的設置與點染,黃龍洞的景象也便特別的吸引人了。遊湖我們家就在西子湖畔, 這壹帶的風景點我都去玩過了, 只有湖心小島 “三潭印月”沒去過。每次路過西湖邊,遠看那“三潭印月”,真盼望哪壹天能登上去看看。壹來可乘船玩水,二來可去觀賞美如仙境的小瀛州——“三潭印月”的景色。當老師說這次到“三潭印月”秋遊,我興奮得晚上連覺都睡不好。
第二天早晨,我們在岸邊等船,當我迫不及待想蕩舟西湖,踮起腳向湖心觀望時,遊船又偏偏姍姍來遲。真使我焦急不安啊。可這時富有魅力的西湖景色把我深深地吸引過去了。這天是陰天,圍繞西湖的樹木在濃霧中隱約可見。遠處的山都被霧氣吞沒了,只露出個山頭。平靜的湖面白茫茫的,和蒼茫的天空連成了壹片,難分難辨。我此時才體會到“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詩句寫得實在恰到好處。我正被這景色迷住的時候,壹艘船悄悄地靠岸了。我們興沖沖地登上了船,機船開足馬力向“三潭印月”駛去。平靜的湖面激起了歡樂的浪花,我那顆歡樂的心也隨著浪花不停地跳動。
船靠岸了,我們登岸走上了島上的九曲橋,扶著朱紅色的橋欄,邊走邊飽覽景色。“三潭印月”島裏還有湖,真是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湖中紅鯉魚快樂地在水草叢中追逐遊戲,人們投食取樂,可真是魚樂人也樂。沿著九曲橋走壹小會兒,便看見了題有“曲徑通幽”的洞門,兩側的花墻,上面雕刻著奇花異草,珍禽異獸:兩只鳳凰張著嘴在對唱;各種石花像真的壹樣,栩栩如生,爭相吐艷。在九曲橋旁的湖中矗立著壹座大假山。它就是享有盛名的九獅石。人說它有九個獅頭,我很感興趣地找起來,果真找到壹個獅頭,嘴裏還含著“寶珠”,還找到幾只在格鬥的小獅。石頭頂上的黃色草蓬,像雄獅頭上的黃毛。它是那樣的威武,確有山中之王的架式。
九曲橋末端是“禦碑亭”,亭子正中是壹塊石碑,碑上刻寫的是乾隆皇帝的題詞:三潭印月。繞過石碑,就看見湖心葫蘆形的三個潭。三個潭形成三角形,亭亭玉立在湖面。據說在中秋節夜晚,潭上每個圓洞都可以看見明月,因此被人們譽名為“三潭印月”。可惜現在不是中秋之夜,不然我可以大飽眼福了。
曲折蜿蜒的九曲橋、有棱角的九獅石、精雕細刻的花墻和葫蘆形的三潭是誰的傑作呢?是古代勞動人民,是辛勤的園林工人。我很想在石碑上找到他們的名字,可白費了心思。他們用智慧和心血創造了這些傑作,給人們以美的享受。他們的心靈真像假山旁的鮮花那麽美,可又都是默默無聞的無名英雄。我心裏十分感謝和欽佩他們。
船慢慢離去,“三潭印月”漸漸模糊了,可她那美麗的姿態卻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