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在深秋的壹個午後出遊,來到林木蕭條的山前,壹條石路蜿蜒而上,仿佛在黃綠的草木中畫出壹條白線,而這白線的頂端是山顛繚繞的白雲,白雲下面隱約可見有些房屋。
那裏居住的壹定是世外高人吧!詩人很想去拜訪他們,可是突然他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在落日的映照下,經霜後的楓林如火如荼,每壹片葉子都像燃燒的火焰,比二月的春花更紅艷。
他停下車來,靜對這自然生命的壯觀,心裏充滿感動,不由得發出贊嘆:“霜葉紅於二月花”!這不只是美的聯想,色彩的比較,更是生命的禮贊。
在寒山的蕭瑟背景上,紅勝二月春花的楓葉洋溢著旺盛的生機和無窮的生命力,飽含著詩人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
出自:《山行》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壹首詩。原文:
山行
唐代: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
深秋中沿著彎曲的小路登上遠山,在那白雲生成的地方居然還有人家。
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染過秋霜的楓葉勝於二月紅花。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詩記述了壹次遠山旅行,其具體創作時間難以確證。作者深秋時節登山賞景,沈醉於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中,於是創作此詩以記之。
賞析:
詩題《山行》,所以壹上來就寫“遠上寒山石徑斜”。“遠上”,寫出了山路綿長;而且從下文中知是“乘車”而來,這就看出了詩人濃厚的遊興。
“寒山”點出了深秋,這時已是霜臨大地,百花雕謝的時節。石徑斜的“斜”字與“上”字相呼應,寫出了山路的由緩漸陡。“白雲生處有人家”,這是且行且望。
由“白雲生處”而見山路更高更陡。“有人家”的“有”字,是說看得到山民登山的痕跡和山舍的壹些房落,並看不清究竟有多少院落和住戶。
以上兩句,都是壹些客觀描敘,沒有詩人的多少主觀色彩。詩人的遊樂之情,也只能從他那攀登的興致中體會到壹些。第三句就不同了。“停車坐愛楓林晚”。
詩人因要仔細領略觀賞楓林晚景,故把車停下。從“愛”字而見興致大增;從“晚”字而見詩人遊興未盡。第四句點明自己狂喜的原因:“霜葉紅於二月花”。
我們知道,舊歷的二月是仲春,桃花紅,李花白,百花爭芳吐艷,欣欣向榮,而詩人說這霜葉竟比二月的春花還紅、還好、還鮮明耀眼。從中不難看出詩人對霜葉的驚喜之情。
二月的春花,是壹種美的形象,煥發著青春的活力,而詩人卻說楓葉著霜“紅於二月花”,這就不僅贊揚了楓葉的外觀之美,而且贊揚了它傲寒鬥霜的品格,給人以精神上的激勵。
俞陛雲說:“詩人之詠及紅葉者多矣。如‘林間暖酒燒紅葉’,‘紅葉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膾炙人口,播諸圖畫。惟杜牧詩專賞其色之艷,謂勝於春花。
當風勁霜嚴之際,獨絢秋光……籠山絡野,春花無此大觀。”(《詩境淺說續編》)是的,正是因為詩人在他描繪的霜葉形象中,表現出壹種健康開朗的美學追求。
有壹種在嚴霜之際“獨絢秋光”的堅毅氣魄,所以千百年來得到人們由衷的喜愛;由於它壹反過去那種傷逝、嘆老、悲秋的哀傷情調。
所以能給人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酬樂天詠老見示》)的精神鼓舞。詩人這首寫景詩,雖然寫了山路、白雲、人家、楓林、紅葉,將其有機而和諧地組成壹幅優美的畫面。
但這些景物並非不分主從;畫面的中心(重點)是“紅葉”,因而把它放在“卒章顯誌”的地位,而讓其他在前面起壹個烘托背景、創造氣氛的作用。
作者介紹: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
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身趁名家。他主張凡為文義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