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悵望千秋壹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原文_翻譯及賞析

悵望千秋壹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原文_翻譯及賞析

悵望千秋壹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唐代·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二》 悵望千秋壹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壹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唐詩三百首 , 懷古抒懷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落葉飄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風流儒雅堪當我的老師。

悵望千秋往事灑下同情淚水,身世同樣淒涼可惜生不同時。

江山依舊故宅猶在空留文藻,雲雨荒臺難道真是荒唐夢思。

最可嘆楚王宮殿早蕩然無存,駕船人還指點遺跡讓人生疑。

鑒賞

第二首是推崇楚國著名辭賦作家宋玉的詩。詩是作者親臨實地憑吊後寫成的,因而體會深切,議論精辟,發人深省。詩中的草木搖落,景物蕭條,江山雲雨,故宅荒臺,舟人指點的情景,都是詩人觸景生情,所抒發出來的感慨。它把歷史陳跡和詩人哀傷交融在壹起,深刻地表現了主題。詩人瞻仰宋玉舊宅懷念宋玉,從而聯想到自己的身世,詩中表現了詩人對宋玉的崇拜,並為宋玉死後被人曲解而鳴不平。全詩鑄詞溶典,精警切實。有人認為,杜甫之“懷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這種說法自有見地。

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寫楚襄王和巫山神女夢中歡會故事,因而傳為巫山佳話。又相傳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過巫峽,至江陵,不禁懷念楚國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來,宋玉既是詞人,更是誌士。而他生前身後卻都只被視為詞人,其政治上失誌不遇,則遭誤解,至於曲解。這是宋玉壹生遭遇最可悲哀處,也是杜甫自己壹生遭遇最為傷心處。這詩便是詩人矚目江山,悵望古跡,吊宋玉,抒己懷;以千古知音寫不遇之悲,體驗深切;於精警議論見山光天色,藝術獨到。

杜甫到江陵的時候是秋天。宋玉名篇《九辯》正以悲秋發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杜甫當時正是產生悲秋之情,因而便藉以興起本詩,簡潔而深切地表示對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時又點出了時節天氣。“風流儒雅”是庾信《枯樹賦》中形容東晉名士兼誌士殷仲文的成語,這裏藉以強調宋玉主要是壹位政治上有抱負的誌士。“亦吾師”用的是王逸的說法:“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閔惜其師忠而被逐,故作《九辯》以述其誌。”這裏藉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師承宋玉,同時表明這首詩旨意也在閔惜宋玉,“以述其誌”。所以次聯接著就說明詩人自己雖與宋玉相距久遠,不同朝代,不同時代,但蕭條不遇,惆悵失誌,其實相同。因而望其遺跡,想其壹生,不禁悲慨落淚。

詩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懷才不遇,後半則為其身後不平。這片大好江山裏,還保存著宋玉故宅,世人總算沒有遺忘他。但人們只欣賞他的文采辭藻,並不了解他的誌向抱負和創作精神。這不符宋玉本心,也無補於後世,令人惘然,所以用了“空”字。就像眼前這巫山巫峽,使詩人想起宋玉的兩篇賦文。賦文的故事題材雖屬荒誕夢想,但作家的用意卻在諷諫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誕夢想,欣賞風流艷事。這更從誤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 *** 成荒誕故事,把有誌之士歪曲為無謂詞人。這壹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傷心。而最為叫人痛心的是,隨著歷史變遷,歲月消逝,楚國早已蕩然無存,人們不再關心它的興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誌向抱負和創作精神,以至將曲解當史實,以訛傳訛,以訛為是。到如今,江船經過巫山巫峽,船夫們津津有味,指指點點,談論著哪個山峰荒臺是楚王神女歡會處,哪片雲雨是神女來臨時。詞人宋玉不滅,誌士宋玉不存,生前不獲際遇,身後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為此。前人說“言古人不可復作,而文采終能傳也”,恰好與杜甫的原意相違背。

體驗深切,議論精警,耐人尋味,是這詩的突出特點和成就。但這是壹首詠懷古跡詩,詩人親臨實地,親自憑吊古跡,因而山水風光自然在詩中顯露出來。杜甫沿江出蜀,飄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計窘迫,境況蕭條,情緒悲愴,本來無心欣賞風景,只為宋玉遺跡觸發了滿懷悲慨,才灑淚賦詩。詩中的草木搖落,景物蕭條,江山雲雨,故宅荒臺,以及舟人指點的情景,都從感慨議論中出來,蒙著歷史的迷霧,充滿詩人的哀傷,詩人仿佛是淚眼看風景,隱約可見,其實是虛寫。從詩歌藝術上看,這樣的表現手法富有獨創性。它緊密圍繞主題,顯出古跡特征,卻不獨立予以描寫,而使其溶於議論,化為情境,渲染著這首詩的抒情氣氛,增強了詠古的特色。

創作背景 這組詩是詠古跡懷古人進而感懷自己的作品。作者於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後遊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跡,對於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跡五首》,以抒情懷。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杜甫

中州遺恨,不知今夜幾人愁。 閣道步行月,美人愁煙空。 小雨空簾,無人深巷,已早杏花先賣。 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歌裏千重意,才欲歌時淚已流,恨應更、多於淚。 流水翻催淚,寒灰更伴人。 同為懶慢園林客,***對蕭條雨雪天。 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 今日江頭兩三樹,可憐和葉度殘春。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