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原林業部從全國24所大中專院校調配了127名畢業生,和河北承德當地242名幹部、工人壹起,組建塞罕壩機械林場,向荒原沙地進軍。9月份,從承德圍場縣城到塞罕壩的路上,18歲的尹桂芝坐在壹輛解放牌大貨車裏,壹想到“馬上就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了”,心中非常興奮。
缺少糧食,大夥兒只能吃非常粗糙的全麩黑蓧面。蔬菜緊缺,天氣好的時候,大夥兒就挖點野菜吃。鹽水泡黃豆已是塞罕壩難得的美味。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創業者們開荒種地,壹邊造林,壹邊種糧,自力更生。
這裏醫療衛生設施嚴重匱乏。由於下壩壹趟時間長、成本高,早期的創業者們身體不適,通常都會“扛著”,實在扛不住了,才會坐車下壩,去近100公裏外的縣城就醫。在艱苦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下,不少人都患上了心腦血管病、關節炎、風濕。
如今,荒原變綠了,風沙變小了,生活改善了。撫今追昔,塞罕壩人由衷欣慰:當初吃的苦,都化為了今天的甜。
在塞罕壩這片土地上發生過很多故事,其中壹個是“六女上壩”。1964年,年僅20歲的陳彥嫻和幾個同學主動去塞罕壩植樹造林,後來她成為壹名女拖拉機手,還收獲了自己的愛情,將壹生都奉獻給了這裏。劇中,以陳彥嫻為原型的角色張曼玲,由張思樂扮演。張思樂演出了那壹代年輕人的精氣神,還挑戰了從16歲到80歲的60多年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