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隸書著名碑刻如下:
壹、乙瑛碑,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現存山東曲阜孔廟。與《禮器碑》《史晨碑》並稱“孔廟三碑”,歷為書家所重。清楊守敬評:“是碑隸法實佳。翁覃溪(翁方綱)雲:‘骨肉勻適,情文流暢。’誠非溢美,但其波磔已開唐人庸俗壹路。”
二、禮器碑,漢永壽二年(156年)刻,現藏於山東曲阜孔廟。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其文收於《金石萃編》卷9。此碑自宋至今著錄最多,是壹件書法藝術性很高的作品,歷來被推為隸書極則。
三、曹全碑(國寶級文物),東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刻。高272厘米,寬95厘米。明萬歷初,合陽縣莘裏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內容為王敞記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漢碑代表作品之壹,是秀美壹派的典型,其結體、筆法都已達到十分完美的境地。
漢隸
廣義的說,所有漢代的隸書都是漢隸,包括漢初的古隸、漢隸(狹義的漢隸)和八分書。狹義的漢隸是指西漢使用最廣泛的隸書體,五鳳元年簡(漢22)和定縣漢簡(漢23)是其成熟的形態。漢隸較古隸規範,又不像八分那樣具有裝飾性,是西漢直至漢末的通用書體。
從編年資料來看,漢隸包括21批資料,即漢10——23,漢25——27、漢29、漢31、漢33——34。漢隸的特征為:取橫勢,突出橫畫,橫平豎直.其結構類型類似於沙孟海先生總結的平畫寬結類。給人以雄放灑脫,渾厚深沈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