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隱
初聞大雁,無蟬,百尺高接天。
霜神清女與月中月不畏寒,在寒霜的康樂鬥中,多了壹份美麗與清純。
翻譯和註釋
翻譯
開始的時候,我聽到了去南方旅行的大雁的鳴叫,蟬的鳴叫已經消失了。我爬上壹百英尺高的建築,盡可能地遠眺,水天相接。月中的霜降女神清女和嫦娥不畏嚴寒,在寒月的寒霜中爭奇鬥艷,比拼美貌。
給…作註解
⑴霜月:《禮記·月令》:“秋夢月寒蟬鳴,鴻雁中秋來,霜降中秋始。”
⑵《初聞》兩句:陶淵明《九月九日》:“哀蟬不留聲,采雁鳴天。”《晉樂誌·書》:“淮南王,自重,百尺高樓,天連。”按:“水遇天”之水,指的是霜月之光,也就是俗稱的月光如水。那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秋高氣爽,月色清朗。
(三)《綠衣少女》兩句:《淮南子·天文訓》:“秋三月,大地與大氣不隱,而殺,萬物蟄伏,綠衣少女出降霜。”高:“青姑娘,神啊,青腰玉女,霜雪大師。”素娥:謝莊《樂府》:“置素娥於後院。”李註:“嫦娥偷藥去月,...月色本白,故素娥時陰,《禪卷》:左思《五度賦》:“譚瑤禪卷,玉潤碧仙。”呂翔註意到:“譚耀嬋是美麗的。”鬥單鵑勝於美人。
辨別和欣賞
這首詩已經多年沒有經過檢驗了。馮《筆記》中的艷情詩思想。僅從文字上看,詩中描寫的是深秋月夜的景色,但不是靜態的描寫,而是用神話傳說來描寫月夜的冷艷之美。第壹句話說明霜寒長空,深秋已至。第二句說月色清朗,天高雲淡。寫三四句關於非凡女神的話,力求美與美。詩以想象為基礎,意境恬靜空靈,冷艷獨特。可以說明壹山詩歌的審美傾向。
特別是文學作品,其特點是情景中的情感和形象中的趣味。詩人不僅是素描大師,也是以物造型的化工。最普通的題材,在傑出詩人的筆下,往往能創造出高超優美的意境。看完李商隱的這首《霜月》,妳會有這樣的感覺。
這首詩寫在深秋,在臨水的高樓裏看霜月的夜景。只是表示月白霜清,帶給人的是壹個寒冷的秋天。這樣的風景會讓人心曠神怡。但這首詩給讀者的美的享受,卻大大超過了人們在類似實際環境中的感受。該詩形象清晰簡單,內涵充實豐富。
草木搖落衰敗,眼中所見皆枯黃,無色;但是,清月影的霜痕特別亮。這個秋夜的自然風光之美意味著什麽?“少婦素娥耐寒,月中霜戰。”雖然“高樓富玉,頂上太冷”,但玉骨的絕世美與冰肌,越是在寒夜,越見鬢角之美。她們婀娜多姿的體態之所以不同於壹般的脂粉,正是因為她們具有耐寒的特性,經得起寒冷的考驗!
寫霜月,不是出自霜月本身,而是出自霜月中旬的素娥和青衣;清女和素娥是詩歌中霜月的象征。這樣,詩人描寫的不僅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還有清秋的靈魂和霜月的精神。這種精神是詩人從霜月夜景中挖掘出的自然之美,也反映了詩人在渾濁的現實環境中對美的深切追求和對光明的向往。這是他的性格的高標準和獨特的庸俗和耿介的不服從的自然表現。當然,我不能確定,耐寒的素娥和清女是自我隱喻的詩人;換句話說,它意味著別的東西。在詩歌中表達情感和興趣並沒有那麽狹隘。王夫之說得好:“繁華在有意與無意之間。”(姜齋詩話)如果理解得太緊,會使意義變窄,降低審美價值。
範淵詩雲曰:“壹山詩被世人稱為,與文齊名。蓋民俗只見其皮,其高情深遠,不得而知。”他引用了《備壹帖》、《馬嵬》等文章來說明。(見魏清之《詩人玉屑》卷十五《詩眼》。)其實李商隱的“情高意遠”在更多即興創作的短詩中也能看到。葉燮看到了這壹點,於是特別指出李商隱的七言絕句“針紮得很深,措辭很好”(原詩外編)。這首詩也可以看出來。
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有值得註意的地方:詩人的筆觸完全在空中盤旋,詩意的風景如海市蜃樓,轉瞬即逝;詩歌的意象是由幻想和現實構成的完美整體。已是深秋,枝頭聽不到蟬鳴。廣闊的天空中,不時傳來嚴陣驚恐的聲音。月上白霜的宵夜裏,高樓獨倚,水與天相接,顯得清澈空曠。“我第壹次聽說鵝的時候,沒有蟬”這句話是壹個現實的環境背景。這種環境是壹種奇妙的想象,會喚起人們擺脫庸俗和塵埃的想法。正是在這個夢裏,詩人的精神大廈飛進了月亮、大地和雲彩的神話世界。後兩句中的意境是由前兩句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