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語文課本裏的古詩詞2——《浪淘沙》

語文課本裏的古詩詞2——《浪淘沙》

錢塘江大潮,自古至今都是打卡聖地,從晉代開始,跨越了唐宋元明清近代、現代的千年觀潮歲月,詠潮的詩詞多達390余首,李白、孟浩然、蘇軾、羅隱、範仲淹、杜甫、楊萬裏、白居易等都有寫過,被稱為天下奇觀。

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李白《橫江詞》(其四)

怒聲洶洶勢悠悠,羅剎江邊地欲浮。——羅隱《錢塘江潮》

百裏問雷哲,鳴弦暫輟彈。——孟浩然《與顏錢塘登障樓望潮》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蘇軾《觀浙江濤》

值得註意的是,2021年秋季語文課本的改動較大,四年級上冊語文第壹課《觀潮》第二自然段第壹句“農歷八月十八是壹年壹度的觀潮日。”改成了“農歷八月十八是壹年中傳統的觀潮日。”自南宋以來,便把每年的八月十八作為觀潮節,是壹種傳統,沿襲至今,可見,錢塘江的潮,乃大觀,中國獨有,被譽為“世界三大湧潮奇觀之壹”,自古至今,聞名天下。

《觀潮》課後,讀劉禹錫的《浪淘沙·其七》,從課文《觀潮》中找出與詩句的內容相關的句子,這是我認為第壹課課後題中設計得最好的壹道題,也是我最喜歡的第壹道,更是我怕迫不及待地想給小孩講劉禹錫,講他的《浪淘沙九首》。

劉禹錫,字夢得,他的名字由來還挺有故事,是母親在生他之前做夢,大禹賜兒,當他出生的時候,便取名劉禹錫。劉禹錫還做過太子的賓客,也被稱“劉賓客”。因永貞革新實踐被貶的劉禹錫,往後都過著貶謫的日子,所以他的詩詞遍布各地,這首《浪淘沙》就是最好的解說。

《浪淘沙九首》是劉禹錫輾轉各地的有感而發,有黃河、洛水、汴水、長江、岷江、淮水、錢塘江、湘水等。黃河,原名叫大河,在唐代的時候,因為大量的沙子被人們發現水漸漸變黃,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後叫黃河。組詩首先寫氣勢雄偉的黃河,用豐富的想象,借神話的演繹,寄寓迎難而上的精神,表達出劉禹錫在逆境中的豁達和從容。

其壹

九曲黃河萬裏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這是組詩的開篇,也是我們通常提到劉禹錫的《浪淘沙》,最熟悉的壹首。“九曲黃河萬裏沙”,黃河自昆侖山發源,壹路東來,蜿蜒曲折,九九千裏的滾滾流沙,源遠流長,逐浪滔天;“浪淘風簸自天涯”照應了“九曲黃河萬裏沙”,對黃河尋根溯源,也寫出了黃河的曲折東去,與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氣勢上不差上下。

同為回溯遠眺的視角,王之渙《涼州詞》中“黃河遠上白雲間”,寫黃河的源遠流長,引起壹片遐想後順勢揮灑出“壹片孤城萬仞山”,山水自然間,十分壯麗。劉禹錫則是瞬息間,從地上到天上,寫出天地間的宏大飛揚,這是劉禹錫寫黃河的獨到之處。

《浪淘沙·其壹》不僅是壹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壹次遨遊天際的暢想,更是劉禹錫壹生的抱負和情懷。

第二首用象征手法表達對愛情的理解;第三首講世事的沈浮、時光的流變;第四首寫遊子情;第五首寫錦江風景;第六首揭示付出與得到的不平等

其二

洛水橋邊春日斜,碧流清淺見瓊砂。

無端陌上狂風疾,驚起鴛鴦出浪花。

其三

汴水東流虎眼文,清淮曉色鴨頭春。

君看渡口淘沙處,渡卻人間多少人。

其四

鸚鵡洲頭浪飐沙,青樓春望日將斜。

銜泥燕子爭歸舍,獨自狂夫不憶家。

其五

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鴛鴦錦,將向中流匹晚霞。

其六

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

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第七首描寫錢塘江大潮,也正是第壹課《觀潮》課後題所選詩文。

其七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譯文是:八月的濤聲如萬馬奔騰驚天吼地而來,數丈高的浪頭沖向岸邊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間便退向江海匯合之處回歸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陽光照耀下像潔白的雪堆。

《觀潮》壹文按照總分結構,從潮來前、潮來中和潮來過後的順序,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奇。《浪淘沙·其七》前兩句恰好是寫了漲潮的情景,對應課文第四自然段中“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壹堵兩丈多高的水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 ,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後兩句是落潮時的情景。

《浪淘沙》第八首寫騷客情懷,對主題大浪淘沙有更鮮明的闡述,同時也是與第壹首的回應,第九首與第三首同。

其八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沈。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其九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後波生。

令人忽憶瀟湘渚,回唱迎神三兩聲。

劉禹錫壹生寫詩無數,收入中小學的至少有十六首之多,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望洞庭》《陋室銘》《竹枝詞》《烏衣巷》《浪淘沙》,還有《答柳子厚》,還有“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句富含哲理被後世廣為傳誦的詩句,出自於《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讀劉禹錫的詩詞,領會他不屈的意誌和爽朗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