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夏天聲音的詩句 1.描寫夏天聲音的詩句
蟬
[初唐]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壹首,很為後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壹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征.“垂緌”暗示顯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分地位在壹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壹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壹,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壹“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這壹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壹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壹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壹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象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這裏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非”字,壹正壹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壹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這確是壹語破的之論.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雲:“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壹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這三首詩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意的名作,由於作者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雖同樣工於比興寄托,卻呈現出殊異的面貌,構成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成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唐·賈弇《孟夏》
江南孟夏天,
慈竹筍如編.
蜃氣為樓閣,
蛙聲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農歷四月.
慈竹:竹名,亦稱子母竹.
如編:象編排起來壹樣.
蜃氣:古人以為蜃(大蛤)吹氣可成樓閣虛景,實際是光線穿過不同密度的空氣,經過折射,把遠景顯現在空中的壹種幻影,也稱為海市蜃樓.
管弦:形容蛙的鳴叫象奏樂壹樣.
2.描寫夏天聲音的句子
1、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2、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
3、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4、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翁卷《鄉村四月》
5、兩只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6、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7、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8、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
9、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采納下,謝謝
3.關於聽夏天鳥聲音的詩句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
唐·杜荀鶴《春宮怨》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
宋·錢惟演《木蘭花》
細聽春山杜宇啼,壹聲聲是送行詩
杜宇:杜鵑.
宋·辛棄疾《浣溪沙》
春在亂花深處鳥聲中
宋·陳亮《南歌子》
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宋·姜夔《淡黃柳》
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飛紅:花瓣飛舞.
元·白樸《天凈沙·春》
綠窗春睡覺來遲,誰喚起,窗外曉鶯啼
覺來:醒來.
元·胡只遹《陽春曲·春景》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李白:《獨坐敬亭山》)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4.描寫夏天的鄉村的聲音詩句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作者辛棄疾 朝代宋代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譯文 註釋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仿佛傳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裏,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壹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
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從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廟附近的樹林中,山路壹轉,曾經那記憶深刻的溪流小橋呈現在他的眼前。
5.描寫夏天聲音的古詩句
蟬 [初唐]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壹首,很為後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
這壹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征。“垂緌”暗示顯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
這顯貴的身分地位在壹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壹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壹,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
“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壹“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這壹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
有了這壹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
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壹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
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壹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象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這裏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兩句中的“自”字、“非”字,壹正壹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壹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
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這確是壹語破的之論。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雲:“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壹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
比興不同如此。”這三首詩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意的名作,由於作者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雖同樣工於比興寄托,卻呈現出殊異的面貌,構成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成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唐·賈弇《孟夏》江南孟夏天, 慈竹筍如編。
蜃氣為樓閣, 蛙聲作管弦。孟夏:初夏,指農歷四月。
慈竹:竹名,亦稱子母竹。 如編:象編排起來壹樣。
蜃氣:古人以為蜃(大蛤)吹氣可成樓閣虛景,實際是光線穿過不同密度的空氣,經過折射,把遠景顯現在空中的壹種幻影,也稱為海市蜃樓。 管弦:形容蛙的鳴叫象奏樂壹樣。
可憐孩子,幫妳搜羅了兩首精品中的精品,夠妳應付老師的啦~ 不過還是要好好學習的哦~ 加油~Good luck!^-^ 回答者: 檸早早 - 四級2010-3-1 01:44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 回答者: molly2000 - 二級2010-3-1 12:27。
6.關於聽夏天鳥聲音的詩句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鶴《春宮怨》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 宋·錢惟演《木蘭花》細聽春山杜宇啼,壹聲聲是送行詩 杜宇:杜鵑.宋·辛棄疾《浣溪沙》 春在亂花深處鳥聲中 宋·陳亮《南歌子》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宋·姜夔《淡黃柳》 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飛紅:花瓣飛舞.元·白樸《天凈沙·春》 綠窗春睡覺來遲,誰喚起,窗外曉鶯啼 覺來:醒來.元·胡只遹《陽春曲·春景》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李白:《獨坐敬亭山》)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7.描寫夏天聲音的句子
1、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2、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
3、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4、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翁卷《鄉村四月》5、兩只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6、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7、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8、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
9、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采納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