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
王禹偁 〔宋代〕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清明
黃庭堅 宋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壹丘。
詩人借桃花與荒冢有對比、齊人與介子推有賢愚之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與人生的無味黯淡,表達了壹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於詩行間。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唐代
帝裏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融融春光下詩人抒寫了無盡的感慨,個中滋味令人咀嚼不盡。 詩人想入仕途卻又忐忑不安;欲走進無拘無束的大自然,卻又於心不甘。種種矛盾的情緒扭結在壹起,寓情於景,寓情於境,自然而傳神地表達出詩人微妙、復雜的內心世界。
清明夜
白居易 〔唐代〕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整首詩妙在未寫清明之夜的清冷,卻有它的自成壹格,雖有清明,卻意在紙外,寫出懷春少女的幽情,壹句“又是清明過了”,別有韻味,此詩取材,構思都別具壹格;此詩也展現了詩人留戀美景,深恐春天將去的微妙心理,但無壹字直抒胸懷,而詩人惜春之意無疑自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