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哲理的蘇軾的詩句是什麽 1.和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蘇軾的這句詩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為: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符合“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釋義:比喻壹件事情的當事人往往因為對利害得失考慮得太多,認識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觀者看得清楚。)”的哲理。
原詩:
《題西林壁》宋代: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釋義: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擴展資料:
蘇軾於公元1084年(神宗元豐七年)五月間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幹首廬山記遊詩。
詩人首先很真實的寫遊山所見,展示廬山的丘壑縱橫、峰巒起伏之多變的瑰麗險峻的姿態,接著順勢進行借景說理:如果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就會各不相同。
告訴人們這樣壹個道理:對於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即大家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釋義:比喻壹件事情的當事人往往因為對利害得失考慮得太多,認識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觀者看得清楚。)”。
因此這首詩的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堪稱是奇思妙發,使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壹個回味無窮、馳騁想象的空間。
這不僅僅是遊歷山水才有的理性認識,也可以延伸到觀察世上的萬事萬物,也是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壹個哲理:人因為所處的地位、眼界、格局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也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壹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所以,《題西林壁》不僅能讓人欣賞到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用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詩使人百讀不厭。這也是人們為什麽千百次的把“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當作哲理、警句的原因。
百度百科——題西林壁
2.蘇軾詩中的哲理
軾寫了壹首《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這首詩很久不被人重視,有人註意了,卻是壹片斥責聲。清代才子、文學批評家紀曉嵐說:"此隨手寫四句,本不是詩,搜輯者強收入集。"他甚至以質問的口氣說:"千古詩集,有此體否?"在紀曉嵐看來,沒有這種體,當然也不是詩。其實正是這"無此體",看出蘇軾的創新精神。
有壹部佛門經書叫《欏嚴經》,書中說:"譬如琴瑟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這段話很精彩地說明壹個哲學道理:只有主觀和客觀相統壹,才能成功。蘇軾把它妙化入詩,更進壹步,琴聲也不是源於妙指,而是來自內心,琴者即心聲。物我融合,才是佳境。
我們再看大家非常熟悉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有新思想,這種思想前人有過,卻沒有說過,蘇軾說出來了。要知道世上多少事,想到容易做到難。有些人三歲想到的事六十歲也未必做到。由此看來,蘇軾這首詩是"以議論入詩"的典範,是宋詩的壹種革新。這正是蘇軾哲理的價值所在,或者說是蘇軾的功勞。"唐詩主情,宋詩主理",既然要說理,就得"以文入詩",因為詩寫情,文說理;既然要說理,就得"以議論入詩",因為不議理不明。自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評》中發難,到清代這七百年間,不少學者批評宋詩"以文入詩,以議論入詩",覺得沒有"詩味兒"了,蘇軾反其道而行之,用自己的哲理詩維護了宋詩。
我們不妨再看壹首《獨覺》:
倏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裏的"獨覺",暗指禪語,壹語雙關。即壹個人只要悟透世界,了然於心,那麽對於人生的淒風苦雨也就能安然處之,恬然對待了。到此,讓我們抄錄蘇軾的壹首詞:《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不知妳能否理解?
3.求蘇軾哲理詩
蘇軾著名的七絕《題西林壁》寫道: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看什麽事物都是壹樣,妳站在這個角度橫著看和站在另壹個角度縱著看肯定是不壹樣的,人生亦是如此。當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不能實現時,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待自己的人生。
換個角度看人生,是人生處世的壹種藝術。換個角度,便會產生另壹種哲學,另壹種處世觀,另壹種看待問題的心態。看到別的人當了官,妳不妨從當官的人必竟是少數,大部分人只能當部屬這壹現實方面去想壹想;看到別人發了財,妳不妨從還有不少人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還要靠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這方面想壹想;看到別人住上了高級別墅,妳不妨從還有無法計數的家庭仍家徒四壁這方面想壹想;看到別人有了屬於自己的驕車,妳不妨從我們的國家還是個自行車王國這個角度去想壹想;看到別人錦衣玉食,妳不妨從還有那麽多的人仍在為壹日三餐而發愁,還有那麽多饑寒交迫的人連病都看不起,學都沒的上的角度想壹想。這時妳的心裏自然的就會趨於平衡,就不會產生非分之想了嗎。換個角度面對人生多好,人生與角度是多麽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