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李白《送友人》鑒賞

李白《送友人》鑒賞

李白 《送友人》原詩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壹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註:①孤蓬:飛蓬,枯後根易折,隨風飛轉,詩裏借喻遠行的朋友。②班馬:離群之馬。)

鑒賞壹

這首李白的《送友人》,是壹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佳作。詩壹開頭便展現了壹幅寥廓秀麗的山水畫卷:?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青翠的山巒橫臥於北城之外,繞城的河水像壹條白練汩汩東流。?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對偶工麗,色彩鮮明;山?橫?、水?繞?,壹靜壹動,相映成趣。就在這秀麗的青山秀水之間,友人將要上路遠行了。詩人與友人策馬並轡而行,送了壹程又壹程,已經到了城外,依然難舍難分。

中間兩聯,直抒離別的深情。?此地壹為別,孤蓬萬裏征?,是說從這裏分別之後,友人就將像孤獨的蓬草那樣隨風而轉,飄搖萬裏之外。怎不叫人牽掛! 這壹聯是流水對,有如行雲流水般流暢自然。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是膾炙人口的名句。上句想象友人旅途中飄零之感,下句抒寫別後故人相思之情。這壹聯對仗十分工整,?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渲染出濃郁的離別氛圍,卻點到即止,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

尾聯?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裏,終須壹別,就在這時,兩匹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願分離,昂首向天,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班馬,是離別的馬。馬猶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遠了,馬的悲鳴聲,似乎仍在空中回蕩,長留在詩人心中,也伴送著友人的萬裏行程。

李白這首送別詩寫得情深意切,卻境界開朗;對仗工整,而自然流暢。青山、白水、浮雲、落日,構成高朗闊遠的意境。

鑒賞二

這首詩是玄宗天寶末(約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別友人時所作。

宣城是南齊大詩人謝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優美,李白對此素來獨有情衷。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詩的首二句就不僅僅是對宣城地理環境的客觀描寫,而其中也包含有詩人對寓居之地的深厚的感情。在送友人的特定時刻提起,還應當包含有對彼此在山青水秀的.這座名城***處過的壹段難忘時光的留戀。從全詩看,詩人是與友人騎馬同行,出城來到郊外,青山白水都是眼前所見景色。但詩人將這番景色鑄成工致的聯語(青山?白水,北郭? 東城),又產生了壹種深長的意味。山依著城,水戀著城;水畢竟要流去,青山卻依然留駐,這難道不正是壹種依依惜別之情的象征?

於是,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二聯的惜別:?此地壹為別,孤蓬萬裏征。?此地作別,是直敘眼前正在發生的事,而?壹?字的嵌入,加強了感慨唱嘆之情,使詩句頓生神采。而?孤蓬,出自古詩?孤蓬轉霜根?,它與?轉蓬?壹辭,在詩歌中都是飄泊遊子的象征,但?孤?字更強調分離、離群的意義。加之友人此行前路迢遠(?萬裏征?),惜別之情豈不沈重,復雜的離緒,全含在唱嘆的聲情和蘊藉的意象中。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似乎前兩句嗟嘆猶嫌未足,詩人又推出壹組惜別的意象。?浮雲?、?落日?和?孤蓬?壹樣,都是送別詩常用的詩歌語匯。

漢代古詩有?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蘇李詩則有?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風波壹失所,各在天壹隅?, 而李白將?浮雲?、? 落日?分配給?遊子意?、?故人情?,實際上則是互文的修辭法。浮雲出岫,日薄西山,也許就是分手時的光景,但詩人已經將情移入,使景色成為依依難舍,而又無可如何的象征。

不必明言?遊子意?究竟是何意,?故人情?究竟是何情,離情愁腸已結於讀者心間。

送君千裏,終須壹別。?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上句是對分別的舊話重提。但?此地壹為別?

是未來式,?揮手自茲去?則成了進行式,抒情就有遞進的感覺。詩人只寫送、別雙方揮手致意,而集中描寫本已長相廝伴的兩匹坐騎臨別前,相對長鳴。馬尚如此有情,何況人呢。?蕭蕭馬鳴?本是詩經《車攻》的成句,而加入壹個?班?(馬相別稱?班?,語出《左傳》)字,是翻新了詩意,可說是融匯古語而自出心裁。

從六朝以來,五言律詩在結構上已形成壹定慣例,即大體遵循由破題、到寫景、最後抒情的程式。而李白《送友人》則不同,它基本上是寫景? 抒情? 再寫景(象喻式)? 再抒情,從?此地壹為別?到?揮手自茲去?,構成壹個螺旋式推進的結構,頗有回腸蕩氣之感。詩人盡量避免直抒胸臆,反復運用山水雲日等自然意象,來隱喻烘托別情,最後以班馬長嘶作結,余韻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