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文天祥的詩《金陵帖》用了哪些典故?

文天祥的詩《金陵帖》用了哪些典故?

金陵客棧兩首詩(上)

文天祥

小草離宮轉朝霞,孤雲飄遠!

山川風光壹樣,城裏人不壹樣。

遍地蘆花隨我老去,誰會在我老家的燕子旁邊飛?

從今以後,我將離開江南路,化作壹只帶血的烏鴉。

註: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

驛站:古代官運驛站,傳遞公文的人和來往的官員在此休息。這裏,文天祥在元朝戰敗被俘,從廣州押往元朝,路過金陵。

草:草滿了。

出宮:即去皇宮,皇帝出巡時臨時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都城,所以她離開了皇宮。

‘血布谷鳥:用蜀王死後血布谷鳥變成布谷鳥的典故,比喻北上赴死殉難,只有靈魂歸來。

《老家燕子》:引用劉禹錫《五壹巷》的意思:“舊日君王謝堂,飛入尋常百姓家。”

不要:離開。

翻譯

小草離宮轉晚霞:夕陽下雜草覆蓋的宮殿裏,孤雲飄向何處?妳的家在哪裏?山川風光如壹:祖國大好河山與原無異,(元:同“元”。)郭城的人民不再是原來的樣子了:人民變成了元朝的臣民。

遍地的蘆花和我壹樣老:遍地的蘆花和我壹樣老,誰在老家燕子身邊飛:民不聊生,國亡而不歸。從今以後,我要離開這個熟悉的老地方,變成壹只帶血的烏鴉:從此沒有回南方的希望,死後讓靈魂回來吧!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寫於1279的深秋。此時南宋政權已經失陷大半年,金陵(今南京)已被元軍攻陷四年。不幸的是,詩人戰敗後被俘。他在去大都(今北京)的路上,路過金陵,撫今追昔,觸景生情,留下了這壹首淒淒慘慘戚戚,寄托亡國之恨的名句。“青草離開宮殿,轉向晚霞。寂寞的雲靠什麽?”夕陽下,金碧輝煌的帝宮雜草叢生,殘跡不忍睹。我舍不得看,又舍不得離開,因為這是百年國殤,是宋政權的象征。看到她就像看到壹個為它工作的親人和壹個為它奔走的國王。《芳草共出宮》與《孤雲飄流》的對比,揭示了國家與個人的雙重不幸,染出了國家存亡與個人命運息息相關的理性基調。《篆會》的“篆”字用得更為巧妙,表現出了狀元宰相的藝術風格:先是夕陽西下、漸落的“動”襯托出詩人久久凝視、久久沈思的“靜”,再與“孤雲飄來飄去”相協調,引出詩人如長江般的無限悲涼與悵然。壹個“恨東風而不借,天下英事”的空虛心態的悲情愛國者形象躍然紙上。“山川景色如壹,城民不壹。”山河依舊,但短短四年,城垛面目全非,很多人消失了。“袁如故”與“半逝”的巨大反差,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反映了詩人對天下興亡、人民疾苦的童心,進壹步誇張了詩的基調,使詩的主題更加突出、鮮明。“蘆葦遍地,我老了。誰會在我老家的燕子旁邊飛呢?”“遍地蘆花”就像遍地喪。他們之所以和我壹樣大,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埋藏著無盡的仇恨,家族的世仇,與苦難的漸行漸遠。原來,王謝浩門家的風光不再,燕子依然可以“飛入尋常百姓家”。現在普通人都快死了,逃亡了,燕子也毀了。他們能住在哪裏?擬人化的生動描寫給人壹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詩人在哭,整個金陵都在哭,這也豐富了悲情詩人本人的形象。“從今以後,我要離開江南路,變成壹只帶血的烏鴉!”雖然整個金陵城都籠罩在悲傷的氣氛中,但我不想離開她,因為她是我的母親,是我的真愛。但是,元軍不讓我在這裏久留,我的身體也待不下去了。讓我忠誠的靈魂化作壹只哭泣想家的布谷鳥來陪伴妳。這種聯合會類似於詩人在《過零與丁洋》中的“自古誰無死,守赤子之心照青史”,明確表達了詩人誓死報國的強烈決心。四年後,詩人經受了種種折磨和苦難,克服了種種誘惑和威脅,從容而死,用生命和鮮血踐行了自己的誓言,在愛國主義的寶庫中寫下了壹曲悲壯的歌、壹曲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的義歌。

所以,典故* * *是兩個,血烏鴉和老家的燕子都是很常見的典故。我再給妳舉個例子。

舊家燕子:南朝悲千古,猶唱後院花。在過去,王謝,大廳前的燕子,飛到了誰家?忽壹夢,仙肌勝雪,宮髻成堆鴉。江州司馬,淚濕衫,是天涯。——《月滿》吳逸香和老燕子合寫了壹首詩,使用率也很高。

溫總理答記者問時引用了壹句話:“布谷鳥拜天又流淚,海心無邊。”李商隱的《錦瑟》:“聖人莊子白日做夢,蝴蝶蠱惑,王春心杜鵑啼”也是類似的意境。白居易《琵琶行》:“而此處朝夕聽何事??布谷鳥流血的叫聲,猿猴的嗚咽聲。”/view/35901.htm這個典故有詳細介紹。

前面可以看到,百度百科,後面這段是我自己寫的。希望能幫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