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讀詩筆記#茶#《七碗茶》

讀詩筆記#茶#《七碗茶》

我個人壹直覺得該詩的作者壹生經歷非常奇葩,所以除了愛茶,還愛詩詞的我,給大家分享壹下我的讀詩筆記。

茶友們熟知的《七碗茶歌》是唐代詩人盧仝(音tóng )的作品,是其《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中描繪自己喝了七杯茶的狀態,描述了茶給他帶來的身心感受,是全詩最精彩的部分。

盧仝,號玉川子,是" 初唐四傑 "之壹 盧照鄰 的嫡系子孫,雖出身名門望族,家境卻十分貧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厭惡官場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隱居山野,刻苦攻讀。不被高官厚祿所誘,拒絕仕途,以清貧耿介聞名。朝廷聞知盧仝的才學,曾兩次征他為 諫議大夫 (官位五品),但他憎惡朝廷 宦官專權 ,卑視官場齷齪,都未應命而謝絕。正如他《冬日》詩中所曰"上不識天子,下不識王候。"韓愈尤以喜愛盧仝的才學和狷介高潔的節操,在任河南令時對盧仝時有接濟。因此,盧仝壹生與韓愈、 張籍 孟郊 賈島 渾在壹起,成為唐代 韓孟詩派 的重要人物。

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茶聖”陸羽相提並論。

我原以為盧仝是壹位隱於野的隱士,人生會有壹個圓滿的隱士結局,不想卻非常出乎意料的死於非命。

盧仝雖是壹介布衣,卻因出身名門且有才情,還是經常出入名流官宦之府邸。誰料發生 甘露之變 時,盧仝恰巧與宰相 王涯 的幾位幕僚在相府的書館中吃飯,於是留宿在相府,吏卒前來行捕,盧仝說:"我是盧山人,和大家沒有結怨,有什麽罪?"官吏說:"既然是山人,來宰相的宅院,難道不是有罪嗎?"倉促忙亂中盧仝自己也不能辯解清楚,竟然壹同遭受了甘露之禍,被牽連誅殺。

好友 賈島 有《 哭盧仝 》詩:“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天子未辟召,地府誰來追。”

盧仝的詩作對當時腐敗的朝政與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風格奇特,近似散文,"唐詩體無遺,而仝之所作特異,自成壹家,語尚奇譎,讀者難解,識者易知。後來仿效比擬,遂為壹格宗師。" 現存詩103首,有《玉川子詩集》。

金末元初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 元好問 在他的論詩三十首第十三首批評 盧仝 :“ 萬古文章有坦途,縱橫誰似玉川盧?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 ”盧仝受到韓愈的影響,詩作過於好奇逞怪。 元好問 否定了這種詩歌風格,認為這種創作是“鬼畫符”。這可能也是雖然盧仝現存詩103首,但是除這首《七碗茶歌》之外,非詩詞愛好者對他了解不多的原因吧。

書法作品後面既是盧仝的《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全詩,大家壹起欣賞壹下吧!

《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壹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琲瓃”拼音:bèi léi ;釋義為蓓蕾。本詩中喻茶之嫩芽。

陽羨茶:產於江蘇宜興,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全國。歷史悠久,自古享有盛名,不僅深受皇親國戚的偏愛,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歡。"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宜興陽羨紫筍茶歷來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被列為貢品。

?蘇軾愛茶,熙寧六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時,壹日,以病告假,獨遊湖上凈慈、南屏、惠昭、小昭慶諸寺,是晚又到孤山去謁惠勤禪師。這天他先後品飲了七碗茶,頗覺身輕體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遊諸佛舍,壹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示病維摩元不病, 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須魏帝壹丸藥, 且盡盧仝七碗茶。

(文中插圖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的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