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李白寫的關於思念的詩句

李白寫的關於思念的詩句

1.李白描寫“相思”的詩句有哪些

1.《春思》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2.《秋思》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燕支黃葉落,妾望自登臺。海上碧雲斷,單於秋色來。

胡兵沙塞合,漢使玉關回。征客無歸日,空悲蕙草摧。

3.《三五七言 / 秋風詞》

年代:唐 作者: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4.《長相思三首·其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日色已盡花含煙,月明欲素愁不眠。

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

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憶君迢迢隔青天。

昔日橫波目,今成流淚泉。

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

5.《長相思·其壹》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淒淒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雲端!

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壹說生於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逝世於安徽當塗縣。其父李客,夫人有許氏、劉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壹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2.李白寫的所有思念家鄉的詩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城聞笛》

壹叫壹回腸壹斷,三春三月憶三巴。——李白《宣城見杜鵑花 / 子規》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城聞笛》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李白《關山月》

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李白《太原早秋》

3.李白寫的想念的詩句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春夜洛城笛》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關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3.《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境,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4.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4.李白表達思念之情的詩句有哪些

1、《靜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壹層霜。我禁不住擡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壹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沈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2、《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譯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著半輪秋月。流動的平羌江上,倒映著月影。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妳卻難相見,戀戀不舍去向渝州。

3、《渡荊門送別》

唐代: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譯文:

乘船遠行,路過荊門壹帶,來到楚國故地。青山漸漸消失,平野壹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湧,流入廣袤荒原。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雲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故鄉之水戀戀不舍,不遠萬裏送我行舟。

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代: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譯文:

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的時候,聽說妳路過五溪。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希望能隨著風壹直陪著妳到夜郎以西。

5、《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譯文:

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遊。

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壹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5.李白思念家鄉的詩句

1.靜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關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3.《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境,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4.《春夜洛城笛》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5.月下獨酌唐 (李白)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6.《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6.李白寫相思的詩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李白《靜夜思 》

美人如花隔雲端!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 李白《長相思·其壹》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 李白《春思》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 李白《峨眉山月歌》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 李白《長相思·其壹》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 李白《長相思·其壹》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 李白《春思》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淒淒簟色寒。 —— 李白《長相思·其壹》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 李白《春思》

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憶君迢迢隔青天。 —— 李白《長相思三首·其二》

日色已盡花含煙,月明欲素愁不眠。 —— 李白《長相思三首·其二》

7.李白寫的思念家鄉的詩句

.《春夜洛城笛》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關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3.《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境,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4.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8.有哪些李白寫的關於思念家鄉的詩

《渡荊門送別》

唐 李白

渡遠荊門外, 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 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 萬裏送行舟。

1. 譯文:

乘船遠行,路過荊門壹帶來到楚國故地。

青山漸漸消失,平野壹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湧,流入廣袤荒原。

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雲變藍天,生成海市蜃樓。

故鄉之水戀戀不舍,不遠萬裏送我行舟。

2. 作者:

唐代 李白

3. 鑒賞:

“山隨平野盡”,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壹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著壹“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這句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壹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後句著壹“入”字,寫出了氣勢的博大,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頷聯這兩句不僅由於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闊;而且還由於動態的描寫而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本來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後,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煉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這正是從荊門壹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湧,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雲生結海樓”的奇景。這壹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李白在欣賞荊門壹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壹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裏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並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