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 音yà miáo zhù zhǎng
釋 義揠:拔起。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後用來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出 處先秦·孟軻《孟子·公孫醜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近義詞 拔苗助長、欲速不達
用 法 連動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示 例 對學生的教育既不能~,也不能放任自流。
典 故
古時候宋國有個農夫,種了稻苗後,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時,發覺那些稻苗長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煩,心想:"怎麽樣才能使稻苗長得高,長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終了想到壹個"最佳方法",就是將稻苗撥高幾分。
經過壹番辛勞後,他滿意地扛鋤頭回家休息。然後回去對家裏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莊稼苗長高壹大截!
他兒子趕快跑到地裏去壹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寓意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壹寓言還告知壹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2.杯弓蛇影出自《晉書·樂廣傳》,描述壹段真實故事,比喻有人疑神疑鬼,把不真實的事情當真,形成恐懼。
[編輯] 出處
根據《晉書·樂廣傳》的記述:樂廣是晉朝名士,位居要職,常宴親朋,但壹名朋友舊別不來,對方說:「早前承蒙賜酒,正欲飲下,看見杯中有蛇,感到很嘔心,飲了後就病了。」事後所謂蛇影,原本是「角弓」的影子,對方才釋懷。[1]
此後,弓蛇成為文人雅士形容沒有事實根據的恐懼。《浮生六記》“閨房記樂”中指:「壹燈如豆,羅帳低垂,弓影杯蛇,驚神未定。」 元朝謝應芳也有詩句:「酒杯已辨弓蛇誤,藥杵無勞玉兔將。」
[編輯] 註釋
↑ 《晉書》“樂廣傳”:「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於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劃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屙頓愈。」
3.螳螂捕蟬
春秋時,吳王欲伐楚,曰:“敢有諫者,死!”。此時,其下有壹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輕,諫必無用,徒遭橫死。惟日懷彈弓,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吳王問之,對曰:“後園有樹,上有蟬正飲露,不知螳螂在後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勢欲撲,竟不知黃雀躡其旁也!黃雀伸頸僅顧啄螳螂,而不知樹下之彈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顧後患也!”吳王聽後,甚覺有理,乃不出兵。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形容行事僅顧前而不顧後。 或喻目光短淺, 僅視眼前利益,而不知後患能隨之而來,常用此語。
4.鷸蚌相爭
拼 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釋 義: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 處: 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示 例: 肅清日寇吾儕事,~笑列侯。
★朱德《和董必武同誌七絕》之三
5.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註釋
鄭——春秋時代壹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裏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裏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裏指椅子、凳子壹類的家具。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裏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裏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譯文:鄭國有壹個人想去買壹雙鞋,先比量了壹下自己的腳,然後畫了壹個底樣的尺碼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買鞋子時,忘記把量好的尺碼帶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說:“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他趕回來時,集市已經散了,鞋子也就沒有買成。
有人問他說:“妳為什麽不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
說明這篇愚蠢可笑的故事,諷刺那些墨守成規、迷信教條、不相信客觀實際的人。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6.葉公好龍
子張見魯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禮。托仆夫而去,曰:“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裏之外,犯霜露,冒塵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高之好龍也。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經,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今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裏之外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詩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註解
春秋的時候,楚國葉縣有壹個名叫沈儲梁的縣令,大家都叫他葉公。葉公非常喜歡有關龍的東西,不管是裝飾品、梁柱、門窗、碗盤、衣服,上面都有龍的圖案,連他家裏的墻壁上也畫著壹條好大好大的龍,大家走進葉公的家還以為走進了龍宮,到處都可以看到龍的圖案!“我最喜歡的就是龍!”葉公得意地對大家說。有壹天,葉公喜歡龍的事被天上真的龍知道了,真龍說:“難得有人這麽喜歡龍,我得去他家裏拜訪拜訪呀!”真龍就從天上飛來葉公的家,把頭伸進窗戶中大喊說:“葉公在家嗎?”葉公壹看到真正的龍,嚇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龍覺得很奇怪,說:“妳怎麽說我是怪物呢?我是妳最喜歡的龍呀!”葉公害怕的直發抖,說:“我喜歡的是像龍的假龍,不是真的龍呀,救命呀。”葉公話沒說完,就連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龍壹臉懊惱地說:“哼,葉公說喜歡龍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龍嘛!害我還飛來拜訪他!”
後來,大家就用“葉公好龍”來形容壹個人對外假裝自己很好,其實私底下什麽都不會!
8.狐假虎威
成語:狐假虎威
發音:hújiǎhǔwēi
釋義:假:借。狐貍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出處:《戰國策·楚策壹》:“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示例:果然府中來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別人~的誆的去,這個卻保不得他。(明·淩蒙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9.黔驢技窮
題名: 黔驢技窮
所屬朝代: 唐代
拼音: qián lǘ jì qióng
出處
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
解釋
黔:今貴州省壹帶;技:技能;窮:盡。比喻有限的壹點本領也已經用完了。
黔驢技窮 原是壹個寓言故事
12/31/2003/13:55 華夏經緯網
過去貴州(黔)這個地方沒有驢。有個多事的人用船運來了壹頭驢,運來後卻沒有什麽用處,就把驢放到山腳下。
壹只老虎看見了驢,以為這個軀體高大的家夥壹定很神奇,就躲在樹林裏偷偷觀察著,後來又悄悄走出來,小心翼翼地接近驢,不知道驢子的底細。
有壹天,驢叫了壹聲,大虎大吃壹驚,遠遠躲開,以為驢要咬自己了,非常恐懼。然而,老虎反復觀察以後,覺得驢並沒有什麽特殊本領,而且越來越熟悉驢的叫聲了。
老虎開始走到驢的前後,轉來轉去,還不敢上去攻擊驢。以後,老虎慢慢逼近驢,越來越放肆,或者碰它壹下,或者靠它壹下,不斷冒犯它。驢非常惱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老虎心裏盤算著:“妳的本事也不過如此罷了!”非常高興。於是老虎騰空撲去,大吼壹聲,咬斷了驢的喉管,啃完了驢的肉,才離去了。
唉!那驢的軀體高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本事。假如不顯出那有限的本事,老虎雖然兇猛,也會存有疑慮畏懼的心理,終究不敢攻擊它。現在落得如此下場,不是很可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