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詩句“芳林新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出自哪裏?

詩句“芳林新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出自哪裏?

詩句“芳林新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出自詩人劉禹錫的詩作《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詩句直白的意思是:芳林中新葉不斷催換著舊葉,流水裏前波總是讓位給後波。蘊含什麽哲理是:自然界總是在這種永不止息的新陳代謝中保持生機,延續不斷,人類也是如此,包含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出處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劉禹錫

原文

吟君嘆逝雙絕句,使我傷懷奏短歌。

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惟覺祭文多。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

萬古到今同此恨,聞琴淚盡欲如何。

譯文1

在妳嘆逝雙絕句,使我悲傷奏短歌。

世上空中驚慌所以人少,集中只覺祭祀文化。

芳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

萬古到現在同這遺憾,聽說琴淚盡想怎麽樣。

譯文2

吟誦起您哀悼亡友的兩首絕句,使我心中悲傷地寫成這首短歌。

我徒然驚嘆世上的老朋友越來越少,只覺得文集中的祭文卻越來越多。

芳林中新葉不斷催換著舊葉,流水裏前波總是讓位給後波。

從古到今,人人都有哀悼死者的憾事,您即使為亡友流盡眼淚,又將如何?

關鍵詞註解

1.見示:給我看。傷:傷悼。微之:即元稹,卒官武昌軍節度使。敦詩:即崔群,官終吏部尚書。晦叔:即崔玄亮,官終虢州刺史。深分:深厚的友誼。

2.雙絕句:指白居易的《微之敦詩晦叔相次長逝巋然自傷因成二絕》。其壹雲:“並失鹓鸞侶,空留麋鹿身。只應嵩洛下,長作獨遊人。”其二雲:“長夜君先去,殘年我幾何?秋風滿衫袖,泉下故人多。”

3.集:文集。祭文:祭奠死者的文章。劉禹錫祭奠三人的文章已不存。

4.芳林:春暖花開時的樹林。

5.此恨:指友人相繼去世的遺恨。

6.聞琴:比喻知音。?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劉禹錫任蘇州刺史。元稹卒於大和五年(831年)七月,崔群卒於六年(832年)八月,崔玄亮卒於七年(833年)七月。這三人既是白居易的好友,同時也是劉禹錫的好友。三人相繼去世後,白居易寫了兩首表示哀婉的絕句寄贈給劉禹錫,劉禹錫讀後很有同感,便寫下此詩作為應答。

作品鑒賞

首聯敘作詩緣起,扣題。“傷懷”概括作者悲痛之情;“短歌”,既是說篇幅不長,更是說歌悲,因為前人以《短歌行》名篇的,歌詞都有悲涼之感。“吟” “使”呼應,“君”“我”關連,與“傷懷奏短歌”的原因,顯示“君”“我”都為,“有深分”的逝者悲傷,而“取逝雙絕句”的過於傷感,令我悲,又令我為“君”憂(當時白居易六十二歲,多病)。這就引出下面哀悼和勸慰的兩層意思,決定了此詩勸慰之意多於哀悼之情,體現了作者的壹片真情,壹片苦心。

頷聯承“嘆逝”“傷懷”,直抒對故人長逝的哀痛之作。作者與白居易同年,看到呂溫、柳宗元、元稹、崔群、崔玄亮等友人,壹壹先作者而逝,他不忍離而又不能已於言,於是婉曲言之。“世上”句由“故人少”反襯逝者多,“空驚”表示生者對此觸目驚心而又無可奈何。“集中”句由“祭文多”側面說逝者多,“唯覺”是作祭者經歷過多而特別深切、痛苦,精神也似乎恍惚。不是與友人***享生之歡樂,而是無可奈何地看看他們相繼長逝,只能通過壹篇篇的祭文向他們傾訴死之悲哀,言下沈痛之至。這種生死之恨,作為詩人,作者與白居易同樣強烈;作為哲學家,他又有自己的透辟見解。

頸聯運用兩個形象深刻的比喻,從事物發展變化的角度說明:芳林的永葆芳新,是由於新葉不斷地催落陳葉;流水的長流不腐,是由於前波不停地避讓後波。自然界總是在這種永不止息的新陳代謝中保持生機,延續不斷,人類也是如此。此聯形成警策,振起全篇,包含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寓意深遠。

尾聯由廣闊的空間推進到無限的時間,由自然推進到人類,點明勸慰主題。古往今來,這種與親人、朋友的死別之恨,是人們***同具有並無法避免的,因為人之生死,正如大自然的新陳代謝壹樣。有情之人明於此,不須自傷,為哀悼亡友而流盡淚水,對於生者和逝者也沒有用處,還是自我珍重。最後以問句委婉勸慰,再次顯示了對摯友白居易的深厚情誼。

此詩飽含著對亡友的沈痛哀悼,對摯友的深情勸慰,顯示出這位文學家兼哲學家的“詩豪”對待生死、友誼的態度。全詩感情深沈而立意高遠,寫情委婉而形象鮮明,於悲涼含蓄之中見豪健開朗,正體現出劉禹錫詩的特色。?

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吳在慶《劉禹錫集》:此詩“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惟覺祭文多”兩句,最能表現劉禹錫此時的感受,也是世上高壽之士晚年時深感傷痛之處。其實這也正是人生的哀傷,即詩中所謂的“萬古到今同此恨”,古人如曹操、陸機等人莫不如此。詩中的“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兩句,概述自然界的不可抗拒的現象,同時也如同人類新陳代謝的規律,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改變的,可謂警句格言。這兩句既可做為詩人無可如何的悲傷,同時也可以看作詩人洞悉自然人生規律的豁達自慰以及慰人之語,正可表現劉禹錫做為詩豪在性格思想上的開通豁達的壹面。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後裔,曾任監察禦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壹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壹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壹。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