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山賦周後運羅千峰之秀邃兮,觀乎高拔而深遠;浮四海之浩渺兮,見之軒峻(1)而崢嶸。
玉帶(2)橫江,蜿蜒兮千裏之外;門庭幽谷,寧靜兮天南之中。峭壁危崖,聽山山之瀑布;琉璃聖境,觀處處之流淙。
白石漓水,含千丈之素練(3),黃龍出洞,余萬古之虛空(4)。如簇如怒,點化兮仙人,成就兮林泉;如箭如風,得道兮舊年,表征兮鱗松。
日啖荔枝,三百顆化成文賦(5);天成玉府,壹派天演繹鴻蒙。觀天籟之梵唱兮,峰前聚霞,儀態自然;接金盤之玉露兮,頂上飛雲(6),氣勢恢宏。
北望泉源之清,劈削刀斧,鐵橋連塔;南結玉鵝之秀(7),倒垂折扇,龍王盤坑。白雲中出,羅山萬仞,峭絕而鼎峙;天外仙來,浮島壹峰,急趨而獅雄。
百花怒放,燦爛如同霞錦,滿杜鵑之曲徑;五馬歸槽(8),崗阜錯乎犬牙,望方外之歸僧。靈山能醉人,有釀泉之美(9);與酒同芳鮮,喜古觀之鴻。
白蓮生池(10),散馥郁兮縹緲;犀牛臥潭(11),蕩水氣兮空靈。潛夜引輝,為耀真之陰室;幽境朗日,曰朱明(12)之陽宮。
典午(13)三清苑,守沖虛而務本;朱明七洞天,參玄奧之精英。獅子峰(14)外,蒼苔百裏,花落滿徑鳳毛;黃龍洞(15)口,古松千樹,月篩壹地龍鱗。
安期(15)會神女,水露呼吸;碧泉成香酒,酥醪乃成。金塔易攀,九天盈尺;鐵橋難覓,壹語中鋒。
峰作雙人,旖旎成於鬼斧;枝為連理,纏綿借於神工。危崖峭壁,華首之會(16),見證五百真人;林木蒼郁,瓊臺之聚,招來三島仙翁。
羅浮初地,扣關青牛(17)往西;明月古寺,馱經白馬(18)於東。雲煙俱散,實宇內之仙都;天風正爽,見海上之蓬瀛(19)。
殆及盛世,正教廣興,招四遠之遊人;勃興前代,山門重振,傳九州之令名。探幽問古,脫紅塵之羈絆,汲寒泉以明性(20);訪道問僧,出樊籠以逍遙,煮白石(21)而養生。
圓中國之美夢,所貴有容;厚風俗之樸氣,夫唯不爭。註釋:(1)、軒峻:寬敞高大。
壯麗含義為健壯美麗。宏壯美麗。
多指山川﹑建築﹑圖景﹑場面等(2)、玉帶;代指廣東三達水系之東江,盤桓於羅浮山下,如同玉帶。(3)、素練:代指白色的布匹,此處形容瀑布。
(4)、虛空:道教用語,指壹切萬物本體不存在,但能感覺到。也代指修行的較高境界。
(5)、三百顆化成文賦;選自蘇軾《惠州壹絕》。原詩是“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黃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6)、頂上飛雲:羅浮山最高峰為羅山的飛雲頂(峰),海拔1296米。
(7)、南結玉鵝之秀:玉鵝峰為羅浮山南面諸山之祖。巖壁陡峭,有明學士趙誌臯摩崖石刻“千丈巖”。
此處產龍須草,故又名龍須崠。傳說葛洪之妻鮑姑在此采藥墮崖而亡。
(8)、五馬歸槽:五馬歸巢原是中國風水學堪輿用語,壹般指五條像馬型的山脈***同指向壹處結穴的地方,並且結穴處明堂較大,座山、朝向選擇容易,青龍、白虎、玄武、朱雀格局明顯的風水佳城 。(9)、釀泉之美:酥醪觀朝鬥臺(或作禮鬥臺,誤)下,山勢龜裂,水流出,名為釀泉。
易順鼎有詩雲:“北有酥醪觀,南有賣酒田,我疑羅浮君,乃是古酒仙,靈山能醉人,與酒同芳鮮。”釀泉水所釀的酒,醇香味美,有關的神話傳說不少。
(10)、白蓮生池:白蓮池 在麻姑峰下,沖虛觀前300米。 蔡元厲詩雲:“麻姑曾駐五雲車,猶有白蓮開舊花。”
朱明洞水流於此池。池中多白蓮。
祝枝山《遊記》稱:“(白蓮)千萬計,花甚巨,葉大如車蓋。微風吹之,撼撼如玉石之聲。”
(11) 犀牛臥潭;犀牛潭 (鳳浴潭) 在夜樂洞中,水清見底。傳說昔人遇騎犀牛者於潭上,不知所往。
又傳,武則天曾派人在此采藥。(12)、朱明:太陽。
《楚辭·招魂》:“朱明承夜兮,時不可以淹。” 王逸 註:“朱明,日也。”
(13)、典午: “司馬”的隱語,也代指晉代。《三國誌·蜀誌·譙周傳》:“ 周語次,因書版示 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沒兮。
’典午者,謂司馬也。(14)、獅子峰:獅子峰是朱明洞南面的壹座山峰,海拔243.3米,山頂有刻“獅峰”兩字的花崗巖石峰。
山峰東北建有曠心亭。亭上方與下方均辟有大小不等觀賞平臺。
(15)、安期:安期生,亦稱安期、安其生。人稱千歲翁,安丘先生。
瑯琊人阜鄉人。師從河上公,黃老道家哲學傳人,方仙道的創始人。
(16)、華首;唐朝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奉旨興建,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據說當年有500花首真人聚集此地面得名華首寺。
明萬歷年間,羅浮山佛教興盛,有十八寺,華首寺被稱為“第壹禪林”。(17)、青牛:兕,狀如牛,蒼黑,板角。
逢天下盛,而現世出之,曾為老子坐騎。(18)、馱經白馬:在漢朝時佛教第壹次傳入中國,用了壹匹白馬馱經,建造了白馬寺紀念這匹白馬,所以有了白馬馱經的傳說。
(19)、蓬瀛:蓬萊和瀛洲 。都是神山名,相傳為仙人所居之處。
(20)、明性: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了,所以說是直指本心。
明本心,見不生不滅的本性。乃禪宗悟道之境界。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21) 煮白石;舊傳神仙﹑方士燒煮白石為糧,後因借為道家修煉的典實。
不知是不是妳想要。
2. 描寫羅浮山的詩句1、坐想羅浮山下、羽衣輕(宋·黃庭堅·《南歌子》)2、羅浮山下蘼蕪煙(元·王冕·《梅花 其壹》)3、羅浮山下雪三尺(元·王冕·《素梅 十五》)4、羅浮山下梅花村(宋·蘇軾·《再用前韻》)5、羅浮山下雪來未(宋·文天祥·《至溫州》)6、羅浮山忽來(宋·仇遠·《五更》)7、數要羅浮山下月(宋·張道洽·《梅花七律》)8、羅浮山遠雲水隔(元·王冕·《題墨梅送宋太守之山東運使》)9、前望羅浮山(宋·白玉蟾·《明發石壁庵》)10、羅浮山以南(宋·白玉蟾·《西湖大醉走筆百韻》)11、羅浮山色濃潑黛(宋·楊萬裏·《正月十二日遊東坡白鶴峰故居,其北思無邪齋》)12、羅浮山上月銜梅(明·韓上桂·《紫陌行》)13、羅浮山上有心期(唐·施肩吾·《贈別王煉師往羅浮》)14、羅浮山中春晝長(宋·白玉蟾·《青華吟》)15、方從羅浮山(宋·陳師道·《和蘇公洞庭春色》)16、羅浮山崒嵂(宋·陳允升·《釣魚臺》)17、千仞羅浮山(宋·五邁·《寄惠州陳史君真卿》)18、羅浮山頭老松樹(宋·鄭玠·《白雲庵》)19、初來羅浮山(宋·留元崇·《中閣禪院》)20、羅浮山峨南海岸(宋·曾豐·《賦馬漕桂巖》)。
3. 關於羅浮山的詩句1、坐想羅浮山下、羽衣輕(宋·黃庭堅·《南歌子》)
2、羅浮山下蘼蕪煙(元·王冕·《梅花 其壹》)
3、羅浮山下雪三尺(元·王冕·《素梅 十五》)
4、羅浮山下梅花村(宋·蘇軾·《再用前韻》)
5、羅浮山下雪來未(宋·文天祥·《至溫州》)
6、羅浮山忽來(宋·仇遠·《五更》)
7、數要羅浮山下月(宋·張道洽·《梅花七律》)
8、羅浮山遠雲水隔(元·王冕·《題墨梅送宋太守之山東運使》)
9、前望羅浮山(宋·白玉蟾·《明發石壁庵》)
10、羅浮山以南(宋·白玉蟾·《西湖大醉走筆百韻》)
11、羅浮山色濃潑黛(宋·楊萬裏·《正月十二日遊東坡白鶴峰故居,其北思無邪齋》)
12、羅浮山上月銜梅(明·韓上桂·《紫陌行》)
13、羅浮山上有心期(唐·施肩吾·《贈別王煉師往羅浮》)
14、羅浮山中春晝長(宋·白玉蟾·《青華吟》)
15、方從羅浮山(宋·陳師道·《和蘇公洞庭春色》)
16、羅浮山崒嵂(宋·陳允升·《釣魚臺》)
17、千仞羅浮山(宋·五邁·《寄惠州陳史君真卿》)
18、羅浮山頭老松樹(宋·鄭玠·《白雲庵》)
19、初來羅浮山(宋·留元崇·《中閣禪院》)
20、羅浮山峨南海岸(宋·曾豐·《賦馬漕桂巖》)
4. 描寫羅浮山的詩句1、《登羅浮山》
宋·吳泳
要閑終是不曾閑,猛歇當頭名利關。揩洗壹雙清凈眼,稻花雨裏看浮山。
2、《羅浮山人與葛篇》
唐·李賀
依依宜織江雨空,雨中六月蘭臺風。博羅老仙時出洞,千歲石床啼鬼工。
3、《羅浮山多有道人倚嵌巖為室僅可容膝引泉貫其》
宋·陳元晉
山家境界無畦畛,住處隨人意所便。澗汲巖棲忘世累,石耕略種盡天年。
4、《重憶山居六首·羅浮山》
唐·李德裕
龍伯釣鰲時,蓬萊壹峰坼。飛來碧海畔,遂與三山隔。其下多長溪,潺湲。
5、《羅浮山》
唐·張又新
江北重巒積翠濃,綺霞遙映碧芙蓉。不知末後滄溟上,減卻瀛洲第幾峰。
6、《寄羅浮山道者二首》
唐·黃滔
天際雙山壓海濆,天漫絕頂海漫根。時聞雷雨驚樵客,長有龍蛇護洞門。
7、《羅浮山下書逸人壁》
唐·曹松
海上亭臺山下煙,買時幽邃不爭錢。莫言白日催華發,自有丹砂駐少年。
8、《賦得送軒轅先生歸羅浮山》
唐·李洞
舊山歸隱浪搖青,綠鬢山童壹帙經。詩帖布帆猿鳥看,藥煎金鼎鬼神聽。
9、《羅浮山》
宋·無名氏
四百余峰海上排,根連蓬島蔭天臺。百靈若為移中土,蒿華都為壹小堆。
10、《羅浮山》
唐·文丙
羅浮多勝境,夢到固無因。知有長生藥,誰為不死人。根雖盤地脈,勢自。
11、《遊羅浮山壹首示兒子過》
宋·蘇軾
人間有此白玉京,羅浮見日雞壹鳴。南樓未必齊日觀,郁儀自欲朝朱明。
12、《羅浮山》
宋·陸遊
十裏山光翠障開,重遊何事意徘徊?石樓自向雲中見,仙島誰知海上來?。
13、《羅浮山上過鐵橋》
宋·白玉蟾
飛雲頂下見羅浮,五色珍禽繞石樓。行過鐵橋猿嘯罷,稚川丹竈冷颼颼。
14、《羅浮山》
宋·陳某
乾坤未失鹿,滄海欲飛灰。人已逃時去,山猶擇地來。寒流清有影,怪木。
15、《登西樵後即往羅浮山》
宋·區仕衡
大科百丈興翛然,東向朱明七洞天。躡級修衢通絕巘,鑿空靈罕架飛煙。
16、《次韻子瞻遊羅浮山》
宋·蘇轍
客迷墮澗逢玉京,雲行夭喬風號鳴。暗中過盡石髓滑,驚喜觀闕朝霞明。
17、《舟中望羅浮山》
宋·楊萬裏
羅浮元不是羅浮,自是道家古蓬丘。弱水只知斷舟楫,葛仙夜偷來惠州。
18、《題惠州羅浮山》
宋·周敦頤
紅塵白日無間人,況有魚緋擊此身。關上羅浮間送目,浩然心意復吾真。
5. 求寫羅浮山的詩詞,越多越好,高分懸賞惠州壹絕
食荔枝二首·之二 ·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軾
十壹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
春風嶺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斷魂。(予昔赴黃州,春風嶺上見梅花,有兩絕句。明年正月往岐亭,道中賦詩雲: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豈知流落復相見,蠻風蜒雨愁黃昏。長條半落荔支浦,臥樹獨秀桄榔園。豈惟幽光留夜色,直恐泠艷排冬溫。松風亭下荊棘裏,兩株玉蕊明朝暾。海南仙雲嬌墮砌,月下縞衣來扣門。酒醒夢覺起繞樹,妙意有在終無言。先生獨飲勿嘆息,幸有落月窺清樽。
再用前韻
羅浮山下梅花村,玉雪為骨冰為魂。紛紛初疑月掛樹,耿耿獨與參橫昏。先生索居江海上,悄如病鶴棲荒園。天香國艷肯相顧,知我酒熟詩清溫。蓬萊宮中花鳥使,綠衣倒掛扶桑暾。抱叢窺我方醉臥,故遣啄木先敲門。麻姑過君急灑掃,鳥能歌舞花能言。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黏空樽。(嶺南珍禽有倒掛子,綠毛紅喙,如鸚鵡而小,自東海來,非塵埃中物也。)
6. 羅浮山的由來羅浮山來歷
廣東羅浮山是道教名山,稱之為“天下第七洞天,第三十壹泉源福地”。山脈縱橫綿延1500裏,高空俯瞰似壹朵昂首怒放的千瓣蓮花。主峰稱飛雲頂,海拔1296米,盛稱“百粵群山之祖”,“嶺南第壹山”。
傳說羅浮山是兩條化形羅山和浮山的神龍結合而成。說的是東海龍王有個名叫青龍三公主的女兒,壹日隨波逐浪在海面上悠遊蕩漾。誰知氣象萬千的海國世界中,南海龍王之子小黃龍也戲嬉在藍色的海洋之中。雙方均青春年少,突然間邂逅相逢,眉目傳情中竟互生愛慕之情。因均是龍種,就少了許多俗生兒女情態,直言快語中遂海誓山盟,願結百年之好,***效蕭史,弄玉於飛之歡。
但是東海龍王和南海龍王都是規極嚴的神龍,他們都認為:雖然天地萬物孤陰不生,孤陽不長,但既為神龍之種,首應清心寡欲,恪守教戒。而婚配大事應由父母作主,私結秦晉即是犯上作亂。盛怒之下,東海龍王遂囚青龍三公主於蓬萊仙山左側之孤島,南海龍王亦用鐵鏈鎖囚小黃龍於羅山下之萬丈古井之中。
但春心既動,鏈鎖山壓又豈能奈何?天公為他們之間的真情所感動,發雷鳴電閃以示關懷;大海為他們的真情所感動,興驚濤駭浪以表贊嘆。尤其是力大無窮被安排馱載孤島的巨靈神龜,在同情之余,竟馱載孤島劈波斬浪向南海悄悄浮來。羅山下萬丈古井中的小黃龍,突然感覺到壹種特殊親情氣息襲體而來,他心旌搖蕩,無法自持。遂掙脫鎖鏈,沖出古井,終於見到了相別已久的青龍公主。
小黃龍與青龍公主畢竟是凜賦神氣而生的真龍神種,雖然壹時間控制不住欲念,有犯神龍規戒,但他(她)們很快也就各有所悟了。都覺得只是如凡塵人世那樣簡單的陰陽結合,並不能顯神之永存。他們商量著,既然我們都互為情欲所累,倒不如以雙方的軀體,組合成世間壹奇妙美景,為蒼生萬物提供壹處棲止繁衍之地,這樣也使雙方的情緣經新的形式得以永存。於是山呼海嘯,天崩地裂,在電閃雷鳴中,小黃龍與青龍三公主化羅山、浮山合二而為壹,融溶結合為壹體。小黃龍化形為羅山主峰飛雲頂,青龍三公主則化為浮山峰頂的上界三峰。
據說魏晉時著名道士葛洪來到羅浮山中,精研道術,對陰陽房中,丹道辟谷,無所不窺。他覺得羅山、浮山兩峰顛若即欲離大違小黃龍與青龍三公主的傳說,遂冶鐵為橋,人稱鐵橋峰。橋橫貫羅山、浮山兩峰顛之間,終於使兩山結合在壹起,後世人們遂合羅山、浮山而稱羅浮山。
由於山中鐘靈秀氣,葛洪與妻鮑姑晚年偕子侄均隱於此山中修持。山中原建有道觀五所,以沖虛古觀為最壯觀,這也是國中著名的道教官觀之壹。 (稿件來源:中國傳統文化網)
7. 羅浮山的特點羅浮山的三大特色是:奇峰怪石、飛瀑名泉和洞天奇景。
羅浮山
羅浮山又名東樵山,是中國十大道教名山之壹,漢朝史學家司馬遷曾把羅浮山比作為“粵嶽”。它位於中國廣東省博羅縣的西北部,橫跨博羅縣、龍門縣、增城市三地,總面積260多平方公裏,和位於中國廣東省佛山市境內的西樵山是姐妹山。羅浮山的主峰是飛雲峰,海拔1296米。其山勢雄渾,風光秀麗,四季氣候宜人,是中國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避暑勝地,被譽為“嶺南第壹山”。北宋蘇東坡曾在這裏作下“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桔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名句,而使羅浮山聞名於世。
羅浮山的三大特色是:奇峰怪石、飛瀑名泉和洞天奇景。
羅浮山有432座山峰,較有名的有飛雲峰、鐵橋峰、玉女峰、駱駝峰和上界峰等。其中飛雲峰是主峰,海拔1296米,因為高聳入雲而得名。
羅浮山有980多處飛瀑名泉,著名的有白漓瀑布、白水門瀑布、黃龍洞瀑布、白蓮湖、芙蓉池、長生井,還有北宋文人蘇東坡所推祟的卓錫泉等。
羅浮山有朱明、蓬萊、桃源、蝴蝶、夜樂等18個大洞天,有通天、羅漢、伏虎和滴水等72個小洞天,其中朱明洞是山上最大的洞穴。 羅浮山剛好處在北回歸線上,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足,植物茂密,呈垂直分布變化明顯。山頂是低矮的灌木林和草甸,山腰是灌木林和松木林,山底是常綠闊葉林。山上生長著1200多種藥用植物和各種水果,形成了獨特的羅浮山特產,包括有羅浮山百草油、酥醪菜、雲霧甜茶、礦泉水等。
蘇東坡的“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桔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壹詩正是羅浮山盛產各種水果的真實寫照。
後漢書》中的《郡縣誌》這樣描寫羅浮山:“博羅有羅山,以浮山自會稽來傅之,故名羅?薄R饉際撬德薷∩絞鍬奚膠透∩階蒼諞黃鸚緯傻模庵皇譴?怠?
據地質學家考證,羅浮山形成於八千萬年以前,這壹帶地殼發生斷層,花崗巖體受擠壓而隆起。經過長年的風雨侵蝕,形成現在奇峰林立的羅浮山。 羅浮山曾經在廣東文化史上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蘇東坡曾在此地住過很長時間,寫下《雜書羅浮事》、《書卓錫泉》等文章。明朝吏部尚書湛若水也曾於九十高齡在羅浮山講學。另外還有司馬遷、李白、杜甫、韓愈、楊萬裏、劉禹錫、朱熹、屈大均、湯顯祖等都有題詠羅浮山的名作。
在近現代到過羅浮山的名人則有,孫中山、宋慶齡、廖仲愷、何香凝、陳濟棠、蔣介石、周恩來、陳毅、林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