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孤嶼,俗稱江心嶼,位於溫州市區北面甌江之中,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東西長,南北狹。古時為兩個小島。南朝宋初郡守謝靈運曾登上孤嶼,寫下"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雲日相輝映,空水***澄鮮"名句。唐季以還,嶼上逐漸建成梵宇和浮屠。鹹通七年(866),於西山東麓建凈信禪寺。宋開寶二年(969),又於東山西麓建普寂禪院,並先後建西塔、東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趙構為避金兵南下,曾駐蹕普寂禪院。
紹興七年(1137),僧清了奉詔來江心嶼設壇傳經,率眾填塞中川,兩嶼遂連接為壹;填塞處,建寺,名中川寺,通稱江心寺。未久,高宗賜名為龍翔興慶禪寺,奉為"宗室道場"。其後,外國僧侶也慕名來參禪膜拜,至明清兩代,仍絡繹不絕。 江心嶼遍布殿堂亭榭,甚富古跡,且古木蔥蘢,風景秀幽,向有"甌江蓬萊"之稱。各代詩人題詠詩詞就有500余首;如唐代詩人李白、杜甫、孟浩然、張子容、韓愈、張又新等均有名篇佳作詠及孤嶼。
自古江心有十景:春城煙雨、海澱朝霞、甌江月色、羅浮雪影、孟樓潮韻、翠微殘照、遠浦歸帆、沙汀漁火、塔院筠風、海眼泉香。1 9 7 4 年,在政府的重視下,成立了“江心嶼擴建工程指揮部”結合航道整潔,灘塗改造。原來只有6 0 畝的公園擴建到現在的1 0 0 0 畝。新建了小飛虹、盆景園、花柳古亭、青少年活動中心、***青湖、情人島、兒童樂園、綜合性遊樂場……具有江中有江,島中有島,園中有園的新格局。1 9 9 8 年市政府再壹次投入巨資啟動“亮麗工程”並於是1 9 9 9 年2 月1 1 日竣工。值此實現了人們夜遊江心嶼的夙願。
2.與江心寺有關的詩(最準確的壹首)拜托哦~~~江心孤嶼,俗稱江心嶼,位於溫州市區北面的甌江之中。
江心嶼現在全島面積約9萬平方米,東西長590米,南北寬200多米。該嶼風景秀麗,歷史古跡、人文景觀豐富,是甌江上的壹顆璀燦明珠,素有“東海蓬萊”之稱,為全國沿海四大名嶼之首。
由於歷史悠久,古跡密布。古時候,這裏是壹片沙洲,東西兩塊礁嶼。
1137年四川清了和尚(字真歇)慕名而來,住在這個島上講經說法。他發動眾僧填塞中川,把兩塊礁嶼連接起來,從此使江心嶼連成壹片,並在上面建寺 -----------名中川寺,俗稱江心寺。
--------------- 宋寧宗時品選取天下禪宗叢林,列為十剎之壹。島上濃蔭蔽日,樓臺掩映,全島景物隱現於波光雲影之中,宛若海市蜃樓。
江心嶼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歷史悠久、名勝古跡點綴其間。從文學創作角度而言,如此眾多詩人為壹個小島動情,為之詩興大發,留下千古詩篇,在中國也唯此孤嶼。
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孟浩然、韓愈、謝靈運、陸遊、文天祥等都曾相繼留跡江心嶼。據統計,歷代傳世的歌詠江心嶼的詩篇約有壹千余首。
溫州是中國山水詩的發祥地,山水詩開山鼻祖謝靈運於公元422年出任永嘉(溫州)太守時,頻遊孤嶼,留下不少詩篇,其中《登江中孤嶼》是謝靈運描寫江心嶼的第壹首詩,也是歷代詩人傳世的第壹首詠江心嶼的詩。 江南倦歷覽,江北曠周旋。
懷新道轉迥,尋異景不延。 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
雲日相輝映,空水***澄鮮。 表靈物莫賞,蘊真誰為傳? 想象昆山姿,緬邈區中緣。
始信安期術,得盡養生年。 佳作極為形象地描繪了當時江心嶼的壯麗景色。
碧水回環,聳翠流丹,白雲與紅日互映,藍天與綠波相照,確實是蓬島仙境般的好地方。佳作中把孤嶼想象成神仙住的昆侖山,見了孤嶼,使謝公相信安期生長生不老的道術。
孤嶼美名借謝靈運的詩而廣為傳誦,為歷代文人學士所向往。李白《與周剛清溪玉鏡潭宴別》雲:“康樂上宮去,永嘉遊石門。
江中有孤嶼,千載跡猶存。”韓愈《題謝公遊孤嶼》雲:“朝遊孤嶼南,暮嬉孤嶼北。
所以孤嶼鳥,盡與公相識。” 南宋陸遊,來到江心孤嶼,夜宿之後留下了“使君千騎駐霜天,主簿孤舟夜不眠。
好與使君同愜意,臥聽鼓角大江邊。”文天祥《江心寺》雲:“池塘芳草年年綠,謝公盛事遺江樓。”
慕名而來遊覽觀賞者絡繹不絕,溫州現已成為重要的旅遊城市。謝靈運的“傳真”之功,可能是他始料不及的。
南宋時“永嘉學派”的集大成者葉適以及“永嘉四靈”徐照、徐璣、翁卷和趙師秀也為江心孤嶼留下大量的詩作,對故鄉山水寄托了深情。 明代的劉基、黃淮、何文淵、章綸、張璁、顧錫疇,清代的朱彜尊、梁章鉅等,至現代郭沫若、馬壹浮、夏承燾、梅冷生、吳鷺山、王季思、蘇步青、王敬身、蘇淵雷等名家都從不同角度贊美過這裏的山水秀色。
經前人的尋幽探勝,詩人們的推敲提煉,數百年來流傳有江心嶼十景: “春城煙雨”:立於江心寺大殿前,南望鹿城,早晨煙雨如絲,古城空蒙隱現,春到江南,綠染城頭,正合“春風又綠江南岸”的詩意。前人題詩雲:“是煙復是雨,東風不開束,壹夜霏空蒙,染得城頭綠。”
“海澱朝霞”:東塔山下,甌潮濺落,沙灘浮現,水鷗群集,夏日晨曦初照,海澱朝霞如染,瑰麗多彩,光耀奪目。有詩雲:“殿角水禽鳴,曙色扶桑東,飛霞捧日寂,亦作瑪瑙紅。”
“甌江月色”:中秋之夜,從東峰山巔遙望甌江,只見: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蟾影秋光,空水澄鮮,秋風蕭瑟,江色琉璃,詩情畫意十分濃厚。古人題景詩曰:“月出海門東,閑雲掃曉風,江長飄玉帶,人生琉璃中。”
“羅浮雪影”:溫州冬雪較少,人們見雪心喜,赴江心嶼賞雪,實屬難得快事。從“來雪亭”引頸北望,遠眺羅浮山上白雪皚皚,冰封臘象,近有龜、蛇兩山,白雪和雙塔相映,潔凈的白雪覆蓋著山下高低錯落的農舍,圖面極佳,為“江心嶼十景”中第壹佳景。
古人題景詩雲:“雪中望羅浮,玉峰峨峨起,不知山下村,人住梅花裏。” “孟樓潮韻”:在浩然樓(曾壹度稱孟樓)上聆聽甌潮澎湃,水石相擊,富有天籟妙趣。
古人題詩雲:“潮音漱石根,瑯瑯小樓上,壹笑顧老僧,何如漁山唱。” “翠微殘照”:從西峰山隔江遙望鹿城西門外的翠微山,夕陽余輝,晚霞似錦,歸鳥倦飛,塔影橫斜,別有情趣。
古人題景詩雲:“倦鳥渡江回,西山夕陽催,都看壹雙塔,偃臥在蒼臺。” “遠浦歸帆”:從東峰山間舉目遠矚,群山連綿,江道彎轉,波光掠影。
傍晚遠浦漁船揚帆破浪,滿載而歸。古人題詩曰:“江路夕陽明,歸帆遙可數,五兩折輕風,欲近上戍浦。”
“沙汀漁火”:在端午節前後的夜晚,孤嶼四周江面上捕撈甌江特產風尾魚的漁船燈火遍燃,星星點點,時隱時現,景色動人。寫景詩曰:“衲子入定來,齋堂鐘磬罷,唯有漁舟燈,幾點汀洲夜。”
“塔院筠風”:盛暑時節,江心嶼的竹林下,是人們納涼的地方,耳聽風吹竹聲,十分愜意自在。古人題景詩雲:“潔夏綠筠蔭,南熏披袂袂,人間煩暑多,此是清涼界。”
“海眼泉香”:龍翔寺之旁,有寒井壹口,泉水清冽。每日清晨,和尚們就去提水煎茶,壹時松煙繚繞,如詩如畫,情趣。
3.關於虎跑泉的詩句1、《虎跑泉》
宋·蘇軾
亭亭石塔東峰上,此老初來百神仰。虎移泉眼趁行腳,龍作浪花供撫掌。
2、《次韻子瞻病中遊虎跑泉僧舍二首》
宋·蘇轍
掃地開門松檜香,僧家長夏亦清涼。公庭多事久來厭,凈處安眠計甚長。
3、《虎跑泉》
宋·董嗣杲
廣福山靈托獸傳,甃邊依約爪痕堅。噬人難負平時口,跑地能開壹掬泉。
4、《獨遊虎跑泉小庵》
宋·範成大
苔徑彎環入,茅齋取次成。蔓花緣壁起,閑草上階生。宿雨松篁色,新晴。
5、《虎跑泉》
宋·方信孺
破寺高僧夜不眠,壹聲猛虎月明天。起來難覓新蹄跡,半滴空余石罅泉。
6、《和蘇著作麻姑十詠·虎跑泉》
宋·李覯
虎跑本何為,彼將對以臆。有如大丈夫,卓爾抱剛直。盜泉既不飲,譖人。
7、《虎跑泉》
宋·李喬
虎丘巖畔識泉根,股引瓊腴此處分。品絕未應容易得,地靈難使等閑聞。
8、《虎跑泉》
宋·廖颙
真馭遺蹤古,寒泉瀉石清。養源人莫測,流潤濟蒼生。
9、《石頤山虎跑泉久渫不食仆至山中為浚治而去》
宋·毛滂
自洗苔膚壹尺寒,烏菟那復此蹣跚。不妨為我照毛發,正可與人鑒肺肝。
10、《虎跑泉》
宋·錢嵊
虎攫靈泉發地根,傳疑傳信事難分。深涵月景千尋透,溜作溪聲壹帶聞。
11、《虎跑泉》
宋·舒坦
壹嘯風從空谷生,直教平地作滄溟。靈山不與江心比,誰會茶仙補水經。
12、《虎跑泉》
宋·楊蟠
天藏物啟有靈根,玉乳銀漿豈易分。凈鑒當空寒自照,流珠落澗遠先聞。
13、《山行至虎跑泉庵次蘇長公石刻韻》
明·王世貞
百草沾風蠶月香,雙鳩喚雨麥秋涼。過橋已覺世情少,到寺始知僧日長。
4.描寫“南普陀寺”的詩句有哪些描寫“南普陀寺”的詩句有:
東海古剎,鷺島禪宮。坐五老之蔭麓,對紅塵之寂空。歷千載之更叠,閱百代之崢嶸。續斷香而積祀,起殘灰以增宏。托山勢而列闕,因丘形以建墉。重檐翔脊,琉瓦瓷瓊。青鼎玄爐,西鼓東鐘。層階歷升,回廊旁通。雕欄望海,白塔指穹。迎普照於清迥,揚梵音乎蔥蘢。燈傳而岸渡,化流而影從。
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面臨碧澄海港,該寺占地面積25.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1270萬平方米。始建於唐朝末年,稱為泗洲寺,宋治平年間改名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蕪,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得到重建。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壹。 寺內明萬歷年間血書《妙法蓮華經》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
南普隨寺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等。兩旁有鐘鼓樓、禪堂、客堂、庫房,另有閩南佛學院,佛教養正院,寺前有放生池,寺後近年新建"太虛大師紀念塔"。整座寺院氣勢宏偉,錯落有序。
南普陀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廈門八大風景區之壹 。
5.江心嶼詩句春城煙雨
立於江心寺大殿前,南望鹿城,早晨煙雨如絲,古城空瀠隱現,春到江南,綠染城頭,正合“春風又綠江南岸”的詩意。前人題詩雲:“是煙復是雨,東風不開束,壹夜霏空瀠,染得城頭綠。”
海澱朝霞
東峰下,甌潮漲落,沙灘浮現,水鷗群集,夏日晨曦初照,海澱朝霞如染,瑰麗多彩,光耀奪目。有詩雲:“殿角水禽鳴,曙色扶桑東,飛霞捧日寂,亦作瑪瑙紅。”
甌江月色
中秋之色,從東峰山巔遙望甌江,只見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蟾影秋光,空水澄鮮,秋風蕭瑟,江色琉璃,詩情畫意十分濃厚。古人題景詩曰:“月出海門東,閑雲掃曉風,江長飄玉帶,人生琉璃中。”
孟樓潮韻
於浩然樓上聆聽甌潮澎湃,水石相擊,富有天籟妙趣。古人題雲“潮音漱石根,瑯瑯小樓上,壹笑顧老僧,何如漁山唱。”
翠微殘照
從西峰山隔江遙望鹿城西門外的翠微山,夕陽余輝,晚霞似錦,歸鳥倦飛,塔影橫斜,別有情趣。古人題景詩雲:“倦鳥渡江回,西山夕陽催,都看壹雙塔,偃臥在蒼臺。”
遠浦歸帆
從東峰山間舉目遠矚,群山連綿,江道彎轉,波光掠影。傍晚遠浦漁船揚帆破浪,滿載而歸。古人題詩曰:“江路夕陽明,歸帆遙可數,五兩折輕風,欲近上戍浦。”
沙汀漁火
在端午節前後的夜晚,孤嶼四周江面上捕撈甌江特產——風尾魚的漁船燈火遍燃,星星點點,時隱時現,景色動人。寫景詩曰:“衲子入定來,齋堂鐘磬罷,唯有漁舟燈,幾點汀洲夜。”
塔院筠風
盛暑時節,江心嶼的竹林下,是人們納涼的地方,耳聽風吹竹聲,十分愜意自在。古人題景詩雲:“潔夏綠筠蔭,南熏披袂袂,人間煩暑多,此是清涼界。”
海巖泉香
龍翔寺之旁,有寒井壹口,泉水清冽。每日清晨,和尚們就去提水煎茶,壹時松煙繚繞,如詩如畫,情趣橫生。古人題景詩雲:“攜缽汲寒泉,試將松火煎,自從謁趙州,不參五味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