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的《泥土的歌》講述了農民家庭在泥土裏的生活。
孩子——爸爸——爺爺,三個形象顯示的不僅是三代,而且是無數代,這是中國農民世世代代生活道路的具象化,每個形象都有高度概括性。觀察之細,運思之深,謀篇之巧,余味之濃,其他詩人很難望其項背。僅此壹首,“農民詩人”臧克家的成就不需再置壹詞了。
對於農村的自然景色,臧克家從來是傾心的。只要條件具備,他的靈感就會輕易襲來,於是,壹首首優秀之作便問世了。1942年他完成了《泥土的歌》——這是臧克家除了《烙印》之外最重要的、也是詩人自己最滿意的作品。
在抗戰開始後壹段時間,詩人和作家們對於創作有所反思——空洞的熱情消失了,高調的呼喊嘶啞了,壹部分詩人和作家重新回到了熟悉的題材,以新的審美眼光打量舊的題材,寫出了新時代的新作品。
擴展資料:
臧克家非常強調只寫自己熟悉的,這是他的現實主義的很大的特點。在“時代需求”和“自己熟悉”的關系上,他強調的是題材的熟悉。當然,隨著時代的變化,詩人要去熟悉新的過去不熟悉的生活,這才是徹底的現實主義。
他為1946年版的《泥土的歌》寫的序言《當中隔壹段戰爭》中說:“幾時,不再讓我為他們悲慘命運發愁、悲傷、憤怒,不再唱這樣令人不快的歌?幾時,讓我替他們——中國農民,出自真情如同他們唱悲哀的歌壹樣唱壹支快樂的、解放的歌?”
他熟悉的是舊中國的農民,所以寫的就是舊中國的農民。但是他也向往新的人物,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