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解開女子的頭發,這種舉動意味著要與對方過壹輩子。結婚時女方會梳比較隆重和繁復的發髻,這時候需要男方在洞房之前來解開。
這種行為被稱作結發,是傳統婚姻的習俗。壹種象征夫妻結合的儀式。當夫妻成婚時,各取頭上壹根頭發,合而作壹結,男女雙方結為夫妻。
擴展資料:
古代婚禮儀式
《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纓。”纓是五彩絲繩,女子許嫁以後用它來束發。鄭玄註:“著纓,明有系也。”就是說,纓是許嫁的標誌,表示這壹女子已經有了對象。這條束發絲繩,直到成婚的當夕,才由新郎解下,這就是《儀禮·士昏禮》所說的:“主人(婿)入室,親脫婦之纓。”
故纓始終是夫妻關系的信物。結發本指女子許嫁時的系纓束發,後移指成婚當夕的夫脫婦纓。這就是古詩中所說的:“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蘇武詩)、“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別》)。
對結發的另壹解釋,即傳統解釋是:男子年二十、女子年十五分別舉行冠禮和笄禮,都要把頭發綰成髻,以區別於童年的發式,表示已經成人,可以結婚了。《文選》蘇武詩註雲:“結發,始成人也,謂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時,取笄冠為義也。”
我國古代,年少之時結為夫妻,稱為結發。後因以“結發”為結婚,指原配夫婦。
有時也代指年少之時,例:《李將軍列傳中》,“且臣結發而與匈奴戰”。
結發也指新婚夫婦須在飲交杯酒前各剪下壹綹頭發,綰在壹起表示同心。蘇武就有“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的詩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結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