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這個詩派的詩人,卓爾不群、特立獨行,各自秉承了祖國的特色並發揚光大。把他們的特點歸納起來,又趨向於壹致:大都不寫迎合世俗、歌舞升平之類的作品,引吭壹呼,震撼人心,反抗命運,拒絕流俗;他們的精神更是感動著後世人心,傳承久遠,綿延不已。
讀古代文化史的人,從壹種文明的源起、興盛,壹直讀到它衰敗、消亡的時候,必定悵然若有所思——如春天感覺到了荒蕪,草木夭折,遍地枯黃——這種感受我說不出來,姑且把它叫做“蕭條”吧。
大抵人文之類能留給後世的遺產,影響最深刻的莫過於人的心聲。古人的心靈,與宇宙的奧秘相聯系,與萬事萬物相契合,與自然心意相通,說出他所看到的現象、他所認識到的道理和他所感受到的情感,創作出詩歌。這些詩歌,與人民***命運,與時代同呼吸,不隨波逐流,不人雲亦雲;隨著影響的日益廣大深遠,塑造了民族性格,引領著民族向前進步。等到這些詩歌的影響消失,這個民族的命運也就走到了盡頭,社會死氣沈沈,人民悄無聲息,曾經的富麗繁華沒有了,光榮與夢想也沒有了。讀者的“蕭條”之感,即從這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中來,這個時候,這個民族的文明文化史,也就要慢慢地劃上句號了。
凡是榮耀於遠古時候、開創了人類最初文明、而現在消失了的文明古國,沒有壹個不是這樣的。
舉壹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沒有比古印度更合適的了——印度古代有《吠陀》四章,瑰麗幽深,堪稱世界雄文;它的《摩訶波羅多》和《羅摩衍那》兩部史詩,同樣臻於完美;後來詩人迦梨陀娑的傳奇作品,享譽世界,壹些抒情言誌的詩歌,更是美妙絕倫,德國大詩人歌德對他最為推崇,認為是天地間的絕唱。後來,古印度民族逐漸失去了活力,文化及詩歌也漸次雕零,大胸懷大氣魄的精神,逐漸從古印度人民的心靈中消失,輾轉流傳海外,如找不到家的流浪者。
第二個例子是以色列——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是古代宗教文化的發源地之壹,《舊約全書》有關宗教教義和信仰的文章,微言大義,深刻莊嚴。基督教經義,就是從它發展過來的,今天依然滋潤和撫慰著世人的心。但是以色列民族,在耶利米的歌聲之後,就默默無聞了。幾代國王,無所作為,導致國家分裂、國運衰微,都城耶路撒冷被巴比倫占領,以色列人民從此星雲飛散。當他們流落四方的時候,雖然並沒有忘記他們的祖先和故國,講起來是滿臉虔誠之色、壹片拳拳之心,但是自耶利米的《哀歌》以來,再也聽不到高亢雄壯的聲音了。
第三個例子是伊朗埃及,都是在半路上就衰落了,好像忽然斷裂壹樣,古時輝煌燦爛,如今蕭瑟蕭條。
至於中國,逃過了這壹劫,對於民族或國人而言,沒有比這個更幸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