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列子·湯問》
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侖,不至弇山。反還,未及中國,道有獻工人名偃師,穆王薦之,問曰:“若有何能?”偃師曰:“臣唯命所試。然臣已有所造,願王先觀之。”穆王曰:“日以俱來,吾與若俱觀之。”翌日,偃師謁見王。王薦之曰:“若與偕來者何人邪?”對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驚視之,趨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顉其頤,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王以為實人也,與盛姬內禦並觀之。技將終,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待妾。王大怒,立欲誅偃師。偃師大懾,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會革、木、膠、漆、白、黑、丹、青之所為。王諦料之,內則肝、膽、心、肺、脾、腎、腸、胃,外則筋骨、支節、皮毛、齒發,皆假物也,而無不畢具者。合會復如初見。王試廢其心,則口不能言;廢其肝,則目不能視;廢其腎,則足不能步。穆王始悅而嘆曰:“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詔貳車載之以歸。夫班輸之雲梯,墨翟之飛鳶,自謂能之極也。弟子東門賈禽滑厘聞偃師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終身不敢語藝,而時執規矩。
2. 關於木偶的散文木偶(散文詩) 作者:林秋菊
鋒芒刺痛的天空,壹個世界是壹粒沙的倒影。滾滾紅塵,瀟瀟煙雨,與油紙傘的喻體,九月未央,幽徑絕不提。惘昨安心的落腳點,妳的心竹絲般清涼。
白晝浮華的暗香。壹道傷痕只是壹道命運。在古樸與自然的詩句中應運而生。壹道霾左右了壹方天南地北。古箏響動的晚,望月抒或是倚窗凝愁。妳的心事總是手挽唐絹。秀發在才裏的顫抖,誠心是釋放著古老清雅的芳菲。對於心疼的重量,歷史壹醉為紅顏。
生死與存亡,隧道的與尾總是相隔。無關罪惡,是誰把歲月的足跡弄得滿目荒蕪。希望之後的絕望,泥土看到的只是泥土的背影。飲紅塵,醉月。這沿襲了幾世的寓言。孤雁的淒厲不言壽比南山。禪心在佛心面前的祈禱,壹萬年。大千世界之下的點滴命運。妳在眾生面前的唱是無怨無悔。
百孔長簫,壹個音律打擊壹個命運木杯的傾斜。悠悠古韻,千年詩不老。冰雪的懷和蝶衣的豐滿。關於意的雨霧,只壹滴便醉了紅塵。
。。。。。。
。。。。。。。。。.
詳見參考資料
3. 關於木偶的現代詩1、詠木偶 作者:淳觀居士
大師戲中戲
光怪又神奇
幕後軟扒下
幕前盡人績
2、木偶想(原創)作者:未未
時間粗礪地劃過 指間
沒有血跡
心靈在蒼白裏起舞 沒有音樂 伴奏
我 是壹只離群的木偶 想哭
眼淚卻沒有出口
是誰在牽著我走
仰望天空
看不到那只顛倒眾生的手
輕飄飄的身體
沒有重心地行走
風雨匯成江海
卻不能淹沒
刻著誌向的額頭
我只想
找到壹片親切的土地
種下自己
紮下根
長成壹棵蔥蘢的樹
那 是壹個木偶的誌向 木偶
我是壹個不會說話的木偶
走在那人潮擁擠的街頭
壹切動作都是機械的重復
腳下的道路也被人左右
我是壹個不會說話的木偶
臉上卻掛著永遠的笑容
眼中盛滿辛酸無助的淚水
真正的痛苦我獨自感受
木偶木偶也想追求
木偶木偶也有夢想
木偶木偶所有付出
只想換真心的朋友
只想換真心真意的朋友
4. 關於木偶戲的詩句鄭板橋在《詠傀儡》壹詩中寫道: 笑爾胸中無壹物, 本來朽木制為身。
衣冠也學詩文輩, 面貌能驚市井人。 得意那知當局醜, 旁觀莫認戲場真。
縱教四肢能靈活, 不藉提撕不屈伸。 這首詩除了諷喻時俗外,也對提線木偶藝術作了惟妙惟肖的描繪。
以下的壹則,也勉強算吧: 《詠傀儡》 楊億 鮑老當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當。 若教鮑老當筵舞,轉更郎當舞袖長。
楊億是宋初西昆體詩派的代表作家之壹,其詩,如《淚》、《無 題》等組詩,頗能反映出西昆體詩的特點。不過,其中也有與西昆體迥異之作。
上錄《詠傀儡》便是壹首別有風味的佳構。 這首詩用樸素自然的語言詠傀儡以言情,形象生動,耐人咀嚼。
詩題《詠傀儡》,意為吟詠木偶戲中的木偶。詩的前兩句“鮑老當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當”,“鮑老”,是宋代戲劇中的角色;“郭郎”,是戲劇中的醜角,詩中系指木偶戲中的木偶。
這裏,著墨無多,卻使鮑老與郭郎的形象躍然紙上。詩人寫鮑老,突出壹個“笑”字;寫郭郎,則緊扣其“舞袖太郎當”(衣服寬大,與身材不稱)。
透過這兩行詩,我們仿佛目睹鮑老當筵笑郭郎的笑容,耳聞其笑語,也 仿佛看到郭郎甩動著寬長的衣袖機械起舞的舞姿。 詩的後兩句“若教鮑老當筵舞,轉更郎當舞袖長”,筆鋒壹轉,作出假設:倘若讓鮑老當筵舞,則鮑老的舞袖較之郭郎反而更顯得寬長。
這兩行詩,令人讀後忍俊不禁:哦,原來那個譏笑郭郎舞袖太郎當的鮑老,其舞袖更為郎當。這樣,鮑老就成了壹個缺乏自知之明的 角色,他對郭郎的譏笑,也就變為他的自我嘲笑。
顯然,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色是寓譏刺於幽默之中,詩旨不在寫鮑老笑郭郎舞袖太郎當,而在譏刺鮑老缺乏自知之明,以及傀儡的身不由己。但詩人不是以壹副嚴肅的面孔,聲色俱厲地呵斥之,而是面露笑容,說出蘊藏著譏刺鋒芒的幽默話來,從而,令人於壹陣輕松發笑之後,陷入沈思,有所領悟。
這種寓譏刺於幽默之中的藝術,較之直露譏刺鋒芒要委婉含蓄,耐人尋味。
5. 牽絲戲是誰寫的文言文有三個出處:
1、宋代吳自牧 《夢粱錄·百戲伎藝》。
2、宋代劉克莊 《觀傀儡》詩:“酒闌有感牽絲戲,也伴兒童看到明。”亦作“ 牽絲傀儡 ”。
翻譯:酒闌有感牽掛遊戲,的伴兒童看到第二。”也作“牽絲木偶”。
3、宋代蔣捷 《沁園春·次強雲卿韻》詞:“高擡眼,看牽絲傀儡,誰弄誰收。”
擴展資料:
《觀傀儡》作者易士達 ,據考證是宋朝的壹首詩詞。
詩詞正文:刻出形骸假像真,壹絲牽動便精神。堪嗤鼓笛收聲後,依舊當時木偶人。
翻譯:刻出形體假像真,壹個絲牽動便精神。忍受嘲笑擊鼓笛子收聲後,依舊當時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