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譚傑的譚傑現象

譚傑的譚傑現象

上世紀末,人們曾驚奇他既從政為官又揮筆為文的瀟灑。作為洛寧縣文化局長、教育局長,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赫赫政績;作為詩人、作家和書法家,他又以不凡的文采博得了當今文壇的鮮花和掌聲。由此,人們發現了“譚傑現象”,說他難得有壹顆詩心,即仁者之心,愛美之心。

本世紀初,教育界同仁又欽佩於他振興洛陽師範教育的壯舉。“作為洛陽大學師範學院院長,他以高校大教育的治學理念,厚重的民族文化,儒雅的學者風範,強大的人格魅力,來塑造學校,培養學生,提升洛陽師範教育的品位和質量。”壹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師範教育工作者如此評價譚傑。

2003年春,擁有近百年歷史的洛陽第壹師範學校並入洛陽大學,正式掛牌成立洛陽大學師範學院。這所曾有諸多輝煌、在洛陽乃至全省享有盛譽的中師名校,在三級師範向兩級師範過渡中,喜獲晉升高等師範專科層次的發展機遇。院長譚傑興奮得夜不能寐,賦詞壹首《水調歌頭?洛陽壹師並入洛陽大學成立洛陽大學師範學院喜賦》:“……興教育,謀發展,振軒轅。奠實基礎,師範教育應優先。……奉教終無悔,談笑育英賢。”

真可謂詩言誌,字裏行間無不透露出譚傑這位主帥振興師範教育的雄才大略和宏偉誌願。

欣喜之余,院長譚傑陷入了深思:學校在壹夜之間升格了,中專變成了大專,這只是形式上的轉變,要想完成實質上的嬗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質量提升,讓社會上承認是壹所名副其實的高等師範院校,卻不是壹朝壹夕的事,必須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和奮鬥才行。

壹個宏偉的藍圖在他的胸中勾畫而成:經過三至五年的努力,把洛陽大學師範學院辦成壹個師資雄厚,特色鮮明,有較強辦學實力,能夠培養具有現代意識、現代技能、人文素養、科學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中小學教師培養培訓基地。譚傑在學院新時期發展工作會議上向全院師生員工吹響了戰鬥號角:“樹大學意識,塑大學形象,創大學興績。”

“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而是有大師之謂也。”依照先輩哲人的指點,譚傑啟動了“名師帶動名校”戰略,實施“5321工程”:以鑄造高水平、高學歷、高職稱的創造型的新時代教師隊伍為目標,以自我培養、校外引進和高福利待遇吸引為手段,全面提高教師的層次和素質,用五年時間,培養5名以上在省、市有壹定知名度的名牌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培養和引進3名以上博士生和21名碩士生。

“我們為什麽要強調名師呢?因為名師才能出高徒嘛。名師是壹面旗,大旗壹樹,麾下便可能慕名而集三千弟子;名師是壹盞燈,他不僅給學生以知識,而且可能影響甚至改變壹個學生的人生;名師是壹座橋,名師的知識和精神將凝聚成壹座無形的橋梁,成為連接學生奮鬥與成功的必經之途。學校的發展需要名師,學生企盼有自己的名師。為此,我們要大張旗鼓地樹立名師意識,不遺余力為培養名師而奮鬥。”

求賢若渴的譚傑院長成了培育名師的能手。為了培育名師,他決定實施科研帶動戰略,要求“教師人人搞科研,各個專業上項目”。為了培育名師,他要求教師苦練基本功,做到“五個壹”,即每周聽壹節課,每期上壹節公開課或研討課,每年發表壹篇有壹定學術水平的論文,每周交壹個學生朋友,有壹項長期研究的教科研課題。全院上下齊動員,出現了教師人人練兵,個個比武的新氣象。

短短兩年過去了,該院科研成果累累,名師初現。僅2004年就榮獲教育科研成果獎29人次,其中獲教育管理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1人次,獲河南省教育系統科研獎8人次。另外,獲河南省教育廳“十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立項6人次。獲省社科聯“十五”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立項7人次。院長譚傑在爭創名師活動中,率先出線,師名大振,出版了多部詩集和小說集,先後當選為河南省詩詞學會副會長、洛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洛陽市詩詞研究會會長。其事跡被收入《中國專家大辭典》和《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2004年3月,河南省鋼琴調律師年會暨學術報告會在該院召開,陳長明老師被推選為常務副會長。青年教師李煥有參與編著的省編小學教育專業教材《小學語文教學法》也於2004年3月由鄭州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學校以育人為本,師範以育師為榮”。譚傑院長津津有味地談起了育師之道:“育人難,育師更難,在這方面我們有深刻的體會。古人雲,教師,傳道、授業、解惑者也。由此可見,教師肩負著神聖的使命,師範院校是培養教師的聖地,作為師範教育工作者,責任重大,不能有壹絲壹毫的懈怠。”

他認為,洛陽大學師範學院在育人方面要走自己的路,註重特色教育,培養實用型人才,多出快出優秀產品。從2003年起,他帶領全院教職工在學生中全面實施“12345工程”,即寫壹手好文章,掌握微機、樂器兩種特殊技能,練好三筆(鋼筆、粉筆、毛筆)字,閱讀中外名著各四部以上,學習、研究、繼承包括本院在內的五位學者、教師與楷模的學術成果、學術思想或教學方法。

學院各部門立即行動,拿出了5套分年級、分專業,分步實施,分層管理,便於操作,能夠考核的工程實施方案。學生們也積極響應,各班都成立了文學社,寫文章的熱情空前高漲,校報每期辟出兩個專版專門發表本院學生的優秀作品。學校圖書室、閱覽室裏人頭攢動,圖書借閱量激增,學校不得不多次更新和補充藏書,各班也建起了圖書角,學生自願捐書以供同學借閱。課間和課余,教室和寢室裏傳出練習樂器的聲音,競多達七八十種。在學院舉行的古詩文朗頌會上,譚傑和學生同臺吟唱;翻閱《洛陽大學師範學院報》,記者看到在報眼的重要位置,同時刊登著教師和學生的詩歌作品。

“學校育人無小事,事事處處皆育人”。譚傑深諳此道,確立了“三育人”原則:思想育人德為先,知識育人學而優,環境育人突出美。

在德育方面,他善於從大處著眼,小事入手。聽說05工美班舉行“百德孝為先”主題班會,他興致勃勃趕來參加。聽了同學們關於“孝”的種種理解後,他循循循善誘,將德育導入正題:“孝,從狹義上講,是要同學們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從廣義上講,是要同學們熱愛民族,熱愛祖國,熱愛人類,熱愛自然,熱愛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他向同學們提出了“廣敬”、“博愛”的主張和倡議。接著,他講起了自己與母親之間深厚的母子之情,並將自己在母親逝世八周年之際寫的壹首長詩《端午祭母壹百韻》念給大家聽。同學們被深深地感動了,師長的孝,師長的忠,師長的德,師長的行,這壹切都像春風化雨那樣滋潤著他們的心田。

譚傑在環境育人方面更是獨出心裁,別縣壹格。他以詩人的靈感不斷地發現和挖掘校園的美育素材,他以學者的睿智精心地構建校園文化,他以教育家的風範去營造環境育人的殿堂。學校大禮堂被命名為“國檢廳”,這裏曾是1992年全國師範教育工作會議和中南西南九省區中師聯檢會議的舊址。如此命名,其目的是讓學生銘記學校的光榮歷史和傳統,珍惜榮譽,再創輝煌。學院操場東邊有壹條綠樹環繞、亭榭屹立的長廊,譚傑和教師們經過集思廣益,將其命名為“洛學長廊”,長廊中的兩個亭子被別命名為“立雪亭” 和“春風亭”。其用意是讓學生了解發源於洛陽的程朱理學(又稱洛學),以及洛學創始人有關的兩個著名歷史典故“程門立雪”和“如坐春風”等河洛文化。

育人工程尚未竣工,成效已顯而易見。據2003年底統計,該院就有50多名學生在《中國校園文學》、《三角洲》等全國報刊雜誌上發表文學作品,其中有1名學生還在《中國教育報》舉辦的全國師生詩文大賽中獲獎。2004年,該院畢業生呂珍珍在報考河南大學古漢語專業研究生時壹舉奪魁,以419分的專業課成績摘取了狀元掛冠。2005年,該院應屆畢業生匯報演出會後,再次出現了用人單位爭搶該校學生的熱鬧場面。

看到這裏,譚傑這位孜孜不倦的育師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